电光火石间,诸多念头在聂风脑中闪过。
但他没有时间细究嬴政的真实意图,无论如何,他必须给出一个回应,这还剩下的数百士卒,生死可能就在自己一言之间。
聂风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纷乱思绪,目光转向另一边肃立待命的蒙恬队伍。
看着那个英武不凡的年轻将军,聂风很快反应过来嬴政的意图是什么,当即也不在犹豫,朗声开口道:
“在议定此事之前,王上何不先见一见蒙恬将军,蒙将军及时率军前来,协助在下平定叛乱,功不可没。”
聂风的声音清越,在寂静的战场上传开,自然也落入了严阵以待的蒙恬耳中。
蒙恬早已注意到站在最前方的嬴政,只是见嬴政正在与聂风交谈,故未曾上前打扰,身为臣子的分寸感蒙恬还是有的。
此刻听到聂风提及自己,他不再犹豫,将手中的长枪交给身旁副将,整理了一下因战斗而略显凌乱的甲胄,然后迈着沉稳而有力的步伐,穿过人群,来到嬴政面前。
单膝跪地,右手握拳置于左胸心脏位置,行了一个标准的军中大礼,头颅微垂,声音洪亮而充满敬意:
“末将蒙恬,参见王上!救驾来迟,望王上恕罪”
嬴政的目光落在蒙恬身上。
眼前的少年将军,虽然还很年轻,但身姿挺拔如松,面容刚毅,眼神清澈而坚定,周身散发着一股经过战火洗礼的英武之气与将门世家的沉稳风范,看着他,嬴政仿佛能在此刻看到大秦军队一往无前的驰骋在六国的土地上。
此时嬴政脸上首次露出了些许堪称温和的表情。
他上前一步,亲自弯下腰,伸出双手,扶住了蒙恬的手臂,将他托起。
“蒙将军请起。”
他打量着站起身的蒙恬,目光中毫不掩饰地流露出赞赏之色。
他抬起手,用力地拍了拍蒙恬那覆盖着坚硬甲片的肩膀,发出沉闷的响声。
“好!好!好!”嬴政连说三个“好”字,声音也提高了些许,带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
“临危不乱,驰援及时,作战勇猛,行事果决,真不愧为蒙氏一族的麒麟儿!孤心甚喜,我大秦,又多一位忠义双全、可堪大任的百战猛将!”
感受到嬴政手掌传来的力度和话语中的殷切期许与夸赞,蒙恬心中顿时涌起一股热流。
他虽然出身将门世家蒙氏,祖父蒙骜、父亲蒙武皆为当世名将,但此时的他还远非历史上那个北逐匈奴、威震塞外、督修长城的帝国栋梁。
他只是一个凭借军功和家世刚刚崭露头角的年轻将领,官阶不过千长。
能够得到秦王如此隆重的赞誉和亲手搀扶的殊荣,这对他而言,是无上的荣耀与激励。
他强压下内心的激动,再次躬身,语气愈发恭敬:“王上过誉,末将愧不敢当!护卫王上,平定叛乱,乃是末将分内之职,万死不辞!”
嬴政微微颔首,对蒙恬不骄不躁,沉稳有度的态度颇为满意。
但他很快将话题引回了当前最棘手的问题上,他的目光再次变得深邃,看着蒙恬,缓缓问道:
“蒙将军,你今日在场,既是我大秦的将领,亦是与这些叛卒同袍的秦人,以你之见,孤……应当如何处置他们?”
“这……”
蒙恬身体微微一震,刚刚平复的心情再次翻涌起来,脸上露出了明显的挣扎与为难之色。
于情,这些跪在地上的降卒,其中不少人与他麾下的士兵一样,都是普通的秦人子弟,或许只是被迫卷入这场叛乱,或许只是听从上级军令。
他们家中可能有翘首以盼的父母妻儿,同为大秦军人,他深知征战之苦,不免生出几分恻隐之心。
于理,叛乱,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时代,都是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是动摇国本、挑战君权的行为。
按照森严的秦律,参与叛乱者,主犯车裂,从犯枭首,家产充公,亲属连坐……唯有如此严厉的惩罚,才能震慑宵小,维护法度与秩序。
一边是同袍之情与怜悯之心,一边是国法军纪与君王权威,蒙恬紧咬着牙关,眉头深锁,一时之间,竟难以决断,不知该如何回答。
而此时一直静立在嬴政侧后方,仔细观察着局势的李斯,此刻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机会。
他深知嬴政此刻在大秦朝堂中的处境和需求——年轻君王初掌大权,根基未稳,需要立威,也需要聚拢人心;需要彰显法度森严,也需要展示王者仁德,同时,他也看出嬴政对蒙恬的欣赏与有意提拔。
刚刚嬴政对于聂风的询问,在李斯看来,更像是一个给他引出蒙恬的台阶。
于是,李斯整了整衣冠,上前一步,对着嬴政深深一揖,用他那特有的、清晰而富有条理的声音开口道:
“王上,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嬴政目光微转,瞥了他一眼:“讲。”
“谢王上。”
李斯直起身,从容不迫地说道,“首恶元凶叛将王猗,已然伏诛,其麾下核心党羽,亦多追随其自尽,如今跪伏于此者,多为受其裹挟、或奉命行事的普通士卒,他们固然有罪,然其情或可矜悯,我大秦正值用人之际,对外征战,开拓疆土,正需要勇猛之士。”
他顿了顿,看了一眼蒙恬,继续说道:“蒙恬将军忠勇可嘉,年少有为,正是我军中栋梁,不若王上施恩,将这些降卒交由蒙将军统辖,编入其部,令其戴罪立功,在后续战事中为我大秦效力,以鲜血洗刷其罪孽,如此处置,既可保全我秦国兵力,使其刀刃向外,亦可彰显王上雷霆雨露俱是天恩,法外施仁,宽厚恤下之德,天下人闻之,必当感念王上之仁慈,我大秦军心士气,亦当为之振奋。”
李斯的话,句句说到了关键点上,也说到了嬴政的心里。
他点明了“首恶已除”,将责任限定;强调了“用人之际”和“戴罪立功”,给出了合理的处置方案;指出了交由蒙恬统领,既符合嬴政提拔蒙恬的意图,又能借机观察蒙恬的统御能力;最后,更是拔高到“彰显仁德”、“振奋军心”的政治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