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唐 第54章 三教大分工

作者:见月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6 20:48:01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陈玄玉和两位高功是第一次见面,却并不是第一次交流,之前是经常通信的。

所以相互之间还算比较了解。

这次见面既是礼节性拜访,同样也是正式结盟。

虽然周法和潘师正,在各自的教派里地位都很高,可并非真正的话事人。

他们的同辈中也有很多优秀弟子,与他们不遑多让。

最终谁能成为下一任话事人,还尚未可知。

所以,三家合作想要稳固,还得三位话事人拿主意才行。

这种重大的事情,光靠写信交流总归不够正式。

必须得见一面,当面达成协议。

两位高功也早就想见他了,得知他来长安,早早就谢绝访客,将最近几天时间空了出来。

所以当他到达宗圣观,报出自己的姓名之后。

知客道人立即恭敬的请他稍加等待,然后一路跑去院内通报。

没多久,观内突然传出悠扬的钟声。

“铛……铛……铛……”钟响三声才停止。

观内敬香的居士们,纷纷露出惊讶的表情。

大白天突然响钟,这是怎么了?

就连观内弟子,很多也都露出不解的神色。

不过钟响三声,这是有贵客盈门?

钟响三声,代表着‘天地人’三才圆满,乃吉祥之声。

重大节日会使用,再就是迎接贵客。

今天并非什么节日,那就只有贵客上门了。

不是什么样的客人,都能让道观敲钟迎接的。

尤其这里是皇帝亲封的宗圣观,老子的道场。

就算是国公来了,都不够资格享受这种待遇。

难道是皇帝或者太子、秦王来了?

就在大家好奇的时候,就见两位身着紫袍的高功,在一群红袍、黄袍真人的簇拥下,往大门处走去。

两位紫袍高功,自然就是岐晖和王远知。

他们身后的那群真人,皆为两个教派的高层。

放到外面,都是响当当的响当当。

看到这一幕,不知情的人无不露出兴奋的表情。

两位教主亲自迎接,还有这么多真人伴随,不会真的是陛下来了吧?

很多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人,跟上来一探究竟。

然后就看到了让他们震惊的一幕。

两位教主迎接的,竟然是个八九岁的小道童?

这是什么人?

陈玄玉也被这高规格的接待给吓了一跳。

有资格穿紫红黄袍的,都是各方真人。

放到鬼怪世界,看到这些衣服的颜色,鬼神都得躲着走。

“两位前辈这……真是折煞晚辈也。”

已经九十三岁的王远知,走路都需要弟子搀扶。

不过精神矍铄、神气十足,闻言笑道:

“何来此言,我等唯恐礼节不够隆重,无法表达对您的敬仰。”

陈玄玉已经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这……愧不敢当啊。”

王远知笑道:“当得当得。道无先后,达者为师。”

“真人之学,可为吾等之师矣。”

岐晖亦颔首道:“真人不吝己学,对吾等倾囊相授,当为吾师矣。”

陈玄玉敬佩的道:“前辈谦虚了,与前辈交流我亦所获良多。”

接着两位高功又让身后的红袍、黄袍弟子前来见礼。

每一位都是一方大佬,开会都要坐主桌的人。

这些人看向陈玄玉的目光不尽相同,有震惊,有敬佩,有疑惑……

而且不管他们内心是何想法,此时一个个都对他执弟子礼,没有丝毫不情愿。

陈玄玉可不敢生受,也以大礼相还。

一番见礼寒暄之后,众人才回到宗圣观后殿。

诸位真人皆礼貌的退出殿外等候,殿内只留下两位高功和陈玄玉,另有两名侍奉的道童。

三人倒也没有着急谈正事,而是相互问候,聊了一会儿生活上的事情。

甚至还谈了一些对朝政的看法。

不过对于这一点,大家谈的就比较浅了。

只说大唐一统天下,新时代就要到来了。

然后话题自然而然的,就转到了陈玄玉之前所说的【属于道教的时代】。

并由此展开正式磋商。

这次由岐晖主动开口,他先是阐述了楼观道的宗旨,总结起来四个字:

干死佛教。

陈玄玉心中不禁吐槽:如此激进的,具有特色的宗旨,果然不愧是楼观道啊。

但他并没有急于劝告,与大佬说话最重要的就是得稳住心态,不能被他们轻易刺激到。

因为你都不知道下一句话,他们会说什么。

所以他顺着岐晖的话,夸赞道:“楼观道壮大于北魏时期。”

“从那时起便肩负起,游说君主和权贵的责任,为我道教撑起了一片天空。”

“道教能有今日之盛况,楼观道的诸位先贤居功至伟。”

这话说的岐晖心里非常受用。

除此之外,他说这番话也有试探之意。

两人交流过多次,他岂会不知,陈玄玉并不赞成短期内和佛教展开激烈斗争。

他故意这么说,就是想看看陈玄玉能否沉得住气。

一个人能力是一回事儿,性格又是一回事儿。

如果陈玄玉只有能力,性情不行,也同样不能把大任交到他手上。

方才陈玄玉听到那番话,非但没有着急反驳,表达自己的意思,反而夸奖肯定了楼观道的宗旨。

这份心性,可以给满分。

王远知也暗暗点头,对他的表现非常满意。

略微试探过后,岐晖果然话锋一转道:

“但之前您对朝廷和宗教的分析、诠释,可谓是一针见血,让我们获益良多。”

“朝廷希望的是天下安宁,不想见到太大的动荡。”

“百姓在战乱中挣扎了十余年,也希望能过几天安生日子。”

“若我楼观道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攻击佛教,只会引起朝廷和民间的反感。”

陈玄玉这才开口说道:“前辈能如此想,真乃我道教大幸也。”

岐晖微微摇头,表示不敢接受这个夸奖,接着说道:

“我们的总目标不变,只是短期内放缓对佛教的攻击。”

“以完善教派经意,巩固并扩大在朝野中的地位,然后静待时机。”

“总有一天,依然会和佛教开战的。”

陈玄玉知道自己表态的时候到了,立即斩钉截铁的道:

“佛道不两立,这是根本原则,不容忘却。”

“非但是佛教,所有外来宗教,都是我们的敌人。”

岐晖和王远知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有这个认识,那就是自己人。

陈玄玉接着又说道:“和而不同是对华夏本土思想而言的,不包括外来思想。”

“我们不反对外来优秀思想,但决不允许他们独立存在。”

岐晖和王远知再次点头表示认同。

目前的华夏,其实并不反对外来思想。

各学派都在主动吸收佛教思想的优点,甚至楼观道还想着把佛教变成华夏的分支。

只要佛教点头承认这一点,楼观道都愿意接受他们。

为此他们还编写了《老子化胡经》。

但这本经书也成了楼观道的一个巨大破绽。

佛教没少用这一点攻击他们。

陈玄玉无意批判楼观道造假,宗教造假多了去了,一切都是为了传教。

当然,他也没兴趣沿着楼观道的路子,去完善老子化胡经。

假的终归是假的,再怎么完善也不会变成真的。

与其去编写一部虚假的经书,他觉得找个机会把释迦摩尼的老家,变成华夏领土更好使一点。

三人在对佛教这个共同敌人的事情上,达成一致意见。

现场的氛围顿时就更加的轻松了,也正式开始商量一些比较敏感的事情。

比如……

岐晖语气凝重的道:“虽然陛下抬高道教地位,并下旨兴建了宗圣观。”

“然他内心其实更偏向于佛教,法雅等僧侣皆可自由出入皇宫,这是我们都不具有的恩宠。”

“所以与佛教的斗争,任重而道远。”

接着岐晖就表示,楼观道最擅长游说君主和权贵,现在他们获得了宗圣观的掌控权。

会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在朝堂上与佛教竞争,让更多的权贵信仰道教。

陈玄玉不禁颔首表示认同。

这确实是楼观道最擅长的道路,继续沿着这条路走,并没有什么问题。

接着王远知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

“自孙恩掀起叛乱,五斗米教遭受巨大打击。”

“受其所累,我道教在各地传教亦受到严格限制。”

“以至于现在在民间的声势,反倒不如当年。”

“当然,这其中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教义不够完善。”

“所幸先有朝廷抬高道教,又有真人横空出世,完善教义、斋醮科仪。”

“以后我教在民间与佛教相争,将如虎添翼。”

听到这里,陈玄玉才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

好家伙,原来两个老前辈在这里等着他呢。

这是要给三家来个大分工啊。

不过想想也正常,他在金仙观搞变革,王远知和岐晖岂能没有任何动作。

两人私底下不知道进行了多少次磋商。

最终达成了协议,楼观道的主要精力依然放在朝堂,茅山派的精力放在民间。

对楼观道来说,游说皇帝和达官显贵,是他们祖传的手艺。

而且楼观道重经意,更偏向于学派而不是宗教。

毕竟只有优秀的思想,才更容易说动高层。

茅山派发迹于基层,更擅长神秘学,说白了就是修仙。

说的再直白点就是装神弄鬼,比如修炼内丹什么的。

在五斗米教没落后,他们又吸收了对方的部分特长。

比如符箓、超度亡魂、捉鬼、相面、看风水之类的。

这些东西用来在民间传教,是非常好用的。

这一点,在陈玄玉主导的变革中,就有所体现。

周法出身于楼观道,他更注重新思想的完善。

潘师正是茅山的代表,更重视神仙系统、斋醮科仪、各种强化宗教记忆等方面的建设。

对于两家私下达成协议,陈玄玉早就有预料。

毕竟各自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教派,存在各种利益纠葛。

他们坐下来协商,协调各方利益是必然的,以免内部斗争白白消耗力量。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他们能坐下来协商,也显得尤为难得。

事实上,上辈子道教各派系,就缺少一个坐在一起的契机。

最后各自发展,并未能借助李唐皇室的帮助,完成真正的大兴。

此时见到他们能坐下来协商,陈玄玉并没有生气,内心还相当欣慰。

但毕竟他是第三方,你们两家私下达成协议,那置我于何地?

该有的态度还是要有的。

所以陈玄玉面上装作不愉的道:“两位前辈能洞察先机,实乃道教兴事,倒是我多事了。”

岐晖和王远知相视一笑,完全在他们的意料之中。

事实上他们不可能真的忽略金仙观。

如果没有陈玄玉提供的新思想为基础,也就不存在这次的协商合作。

在三家分工的时候,他们自然也考虑到了金仙观。

依然由年长的王远知开口:“真人谦虚了,若没有您,何来此次契机。”

“我们两家得了您如此多的好处,自然要有所报答。”

这就是要开条件了。

陈玄玉不冷不热的道:“哦?”

王远知说道:“在与您的交流中,我们发现您尤为重视理学。”

“如果您真的想在理学一道发展,我们两家将共尊金仙观为理学之宗。”

陈玄玉自信的道:“就算没有你们认可,我金仙观依然是理学祖庭。”

王远知笑道:“别急吗,除此之外,我们还将帮助金仙观宣扬理学思想。”

承认金仙观是理学祖庭,并帮助他宣扬理学,这个诚意不可谓不足了。

还是那句话,优秀的学问并不一定就能得到传播和发展。

成玄英和李荣师徒俩就是最好的证明。

还是靠佛教的记录,后世人才知道两人的大致情况。

虽然陈玄玉有信心,将自己开创的【新理学】推广开来。

但不知道要花费多少心血。

如果有楼观道和茅山相助,事情就简单的多了。

岐晖和王远知的提议,可谓是诚意满满。

陈玄玉也不是扭捏的人,在感受到诚意后,立即就换上了笑容:

“我代表金仙观,感谢两位前辈的帮助。”

“希望我们三家能联手共创道教辉煌。”

当然,这并不是说茅山派和金仙观就不能在高层传教,楼观道不能去基层了。

在协议生效期间,道教在高层将以楼观道为主,茅山派和金仙观要支持楼观道的行动。

相对应的,在民间传教将会以茅山派为主。

楼观道要利用其在高层的影响力,为茅山派的传教行为提供方便。

比如,在传教过程中和佛教起了冲突,楼观道要帮忙游说高层,不让茅山派吃亏。

至于金仙观,实力太弱小了。

即便有两家的帮忙,没有二三十年也很难发展壮大。

所以在这个君子协定里,他们属于自由发挥的一方。

能发挥多大的能力,就发挥多大的能力。

这种协议更多是默契,没有强制性约束力。

说白了因人成事。

现在他们这一批人活着,三家会按照这个默契行事。

等他们这一批人都不在了,后人怎么相处,那就管不着了。

所以这个协议具体能生效多久,谁也不知道。

但大家都有自信,也不需要多久。

能团结协作一代人,就足以让道教大兴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