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世家千年美梦,从东汉末年开始 第31章 剑指汝南

作者:半度透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0 21:40:28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张梁眼中凶光一闪,捏得指节发白:“某早就想收拾他们了!陈先生,你下令吧,某带人去,保证把这些鼠辈的脑袋都砍下来!

陈皓抬手虚按,示意张梁稍安勿躁:“张将军勇武,自然无往不利。

但此次行动,目的不止于杀人。我们要达到三个目标:第一,彻底剿灭这几股冒牌货;第二,夺回被他们抢掠的财物,尽可能归还苦主;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让所有人知道——谁才是真正的乞活军,我们与这些土匪有何不同!”

随后,陈皓看向曾经张梁帐下的一名黄巾渠帅:“王将军,你这几日勘探周围,这几股土匪的巢穴、活动规律,摸清了吗?”

被点名的王姓渠帅立刻上前,指着地图上几个点:“基本已查明。最大的一股盘踞在黑风崮,约三百余人,头目自称‘混世魔王’,原是此地一狱霸;另外两股分别活动在野狼沟和落雁坡,人数皆不足百,头目都是本地地痞。他们确实都打着黄巾或‘乞活’的旗号,行事毫无底线。”

“好!”陈皓目光锐利,“那就拿这个‘混世魔王’开刀,杀鸡儆猴!”

在确定了目标之后,陈皓让出了位置,对张梁说道:“张将军,该怎么打你来布置。”

张梁点了点头,开始迅速的布置战斗计划。

计划定好了之后,各部迅速行动。

张梁早就憋着一股火,想要证明自己,率军昼夜兼程,直扑黑风崮。

第二根据地的军队,基本上是以当初张梁带来的黄巾残部为基础建立的,对付正规军可能差点意思,但对付起这种土匪来,战斗几乎毫无悬念。

张梁一马当先,亲手将那自称“混世魔王”的匪首斩于马下。

余下的乞活军将士如猛虎下山,很快便将匪寨攻破,负隅顽抗者尽数诛杀,余者皆降。

战斗结束后,陈皓立刻带人进入一片狼藉的匪寨,开始负责善后工作。

首先,陈皓将匪寨中抢掠来的粮食、布匹、钱财全部清点出来,当着被俘土匪和附近被强行请来的多老乡民的面,逐一登记造册。

然后,将那些民愤极大、手上沾有无辜百姓鲜血的土匪头目和骨干,进行公开审判,历数其罪行,然后当场处决,以儆效尤。此举既报了仇,也彰显了正义。

再者,将能够辨认来源的财物,当场发还给被抢的商旅和村民。对于无法辨认的,则宣布将用于赈济周边贫苦百姓。

最后,陈皓亲自站出来,对围观的乡民和降匪高声宣布:“我等乃是崤山‘乞活军’!只为活命,只为向那些夺我们田、断我们粮的豪强讨个公道!我等军规,欺凌妇孺、滥杀无辜、劫掠同伴者,斩!这些冒用我名号、行禽兽之事的败类,今日便是下场!今后若再有人敢败坏我‘乞活军’名声,犹如此寨,犹如此獠!”

而对于山寨内的一些只是被裹挟、并无大恶的普通降匪,陈皓给予了选择:要么领取少量路费回家,要么经过严格审查后,加入根据地的垦荒队伍,以劳动换取衣食,戴罪立功。

解决完了这处最大的山匪后,陈皓与张梁立马将部队开赴其余几处,顺利解决了另外两股小土匪,并采取了类似的做法。

这一连串的组合拳效果显著。消息迅速传开,周边郡县的百姓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真正对抗豪强、纪律严明的乞活军与那些烧杀抢掠的土匪根本不是一回事!

清理了冒名土匪,正了名声,又得益于董卓与杨氏因互相掣肘和洛阳风声而导致的攻势减缓,崤山及其周边的第二根据地,终于迎来了一段宝贵而相对和平的发展时期。

这段难得的安宁,如同甘霖滋养着干涸的土地。

乞活军的名声在底层民众中悄然发生着变化,从令人畏惧的悍匪逐渐转变为敢于对抗豪强、且纪律严明的义军。

越来越多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流民、以及周边郡县活不下去的佃户、匠人,开始拖家带口,冒着风险前来投奔。

乞活军的人口在稳定增长,控制的区域也在谨慎地、缓慢地向周边适宜的山区扩展。

陈皓深知,人口的增加若没有相应的组织和思想建设,不过是乌合之众。他更加系统地推行了他的启蒙教育。

在崤山大本营和新的营地,固定的扫盲班和道理讲习所被建立起来。

教师,正是陈皓最早培养出来的那一批流民,如张睿等人。

他们或许学问不高,但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苦难和陈皓所讲的道理有着最深切的理解和共鸣。

课堂上,没有四书五经,没有忠君爱国。他们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

“为何我们辛苦种地却吃不饱,老爷们不劳动却穿绸缎?”

“地主家的粮仓是怎么堆满的?是不是我们交的租子?”

“官府的老爷为什么总是帮着地主说话?”

“我们乞活军的三条铁律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保护谁?惩罚谁?”

这些简单却直指核心的问题,像种子一样撒入新加入者的心田。

结合他们自身的悲惨遭遇,很容易就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阶级斗争的概念,不再是陈皓一个人的理论,而是通过无数活生生的例子,在这些曾经的流民、如今的乞活军战士和民众心中扎根、发芽。

一种基于共同阶级身份和利益的凝聚力,在悄然形成。他们开始明白,自己为何而战——不是为了某个皇帝或主公,而是为了自己,为了和自己一样的劳苦大众,能争得一条活路,争得一份做人的尊严。

与此同时,军事训练也从未松懈,吕布和张梁将部队轮番拉出去进行小规模实战演练,或是清剿小股不开眼的土匪,或是与董卓、杨家的外围部队进行低烈度的摩擦,始终保持队伍的锐气。赤兔马与吕布的配合也日益默契,人马合一,威势更盛。

转眼间,一年时间匆匆而过。乞活军已然脱胎换骨,不再是当初那支仅凭血勇和一点点先知苟延残喘的小队伍,而是成为了一个拥有相对稳固根据地、初步形成共同理念、兵力数千、令周边豪强乃至官府都不得不侧目的地方势力。

也就在此时,来自洛阳的密使再次悄然而至。这一次,带来的不再是含糊的默许,而是一项具体的任务。

密使传达了大汉皇帝刘宏的殷切期望:希望乞活军能够挥师东进,进入汝南郡地界,教训教训那日益骄横、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的汝南袁氏!

密使暗示,只要乞活军能成功搅动汝南局势,让四世三公的袁家吃点苦头,让他们的声望收到一定的损伤的话,陛下会不吝封赏,甚至可以考虑正式授予陈皓、吕布等人官职,承认乞活军在崤山一带的合法存在。

帐内,吕布、张梁、张睿等核心人物都在。听完密使传达的旨意,并且送其前去安置后后,众人反应不一。

吕布咧开嘴,露出森白牙齿,眼中是好战的光芒:“汝南袁氏?听起来比杨家更肥!正好某的戟和马都闲得发慌!二弟,打吧!”

张梁则有些犹豫:“汝南离此数百里,袁氏树大根深,远非杨家可比,劳师远征,恐非易事。”

张睿等人则更关心根据地的安全:“我们主力若去了,董卓和杨家趁机来攻怎么办?”

陈皓沉默着,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他心中清楚,刘宏这依旧是在玩驱虎吞狼的把戏,而且这次是把他们往更凶狠的狼那里赶。

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是比弘农杨氏更加庞然大物的存在。此举风险极大。

然而,风险中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一直困守崤山,终究格局有限。若能打入汝南,不仅可以获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资源,也能将乞活军的火种播撒到更富庶的中原之地。

而且,有了刘宏这道近乎奉旨捣乱的密令,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行动的合法性,可以减少许多来自官方层面的阻力。

“刘宏这是又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啊。”陈皓缓缓开口,眼中闪烁着计算的光芒,“不过,这未必不是我们跳出崤山,龙归大海的机会……”

在详细分析了局势,并听取了核心成员的意见后,陈皓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决定。

“大军远征,劳师动众,目标太大,且崤山根本不容有失。”陈皓说道,“董卓、杨氏虽暂缓攻势,但狼子野心未泯,若我等主力南下,他们必如饿狼扑食,端掉我们的老巢,届时,我们将进退失据。”

他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张梁身上:“汝南袁氏,势力盘根错节,硬碰硬绝非上策。我们最强的武器是什么?不是刀剑,是道理,是人心!是我们发动群众、建立根基的本事!”

“所以,”陈皓斩钉截铁地说道,“我决定,此次南下汝南,不带一兵一卒。”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连吕布都瞪大了眼睛:“二弟!你疯了!那袁氏在汝南的力量可比杨氏在弘农的力量更加恐怖,你孤身前去,岂不是羊入虎口?”

陈皓微微一笑,摇了摇头:“非是孤身一人,我请张将军同行,另外,只带我们精心培养的那十余名扫盲班的老师。”

他解释道:“张将军曾为人公将军,在民间仍有声望,且经验丰富。

而这十几位老师,他们不仅是教识字的先生,更是我们乞活军理念最坚定的理解者和传播者!他们就是最好的火种!”

“我们去汝南,不是去打仗,是去‘播种’。”陈皓描绘着他的蓝图,“我们要像在崤山周边做过的那样,潜入汝南的乡野田间,找到那些被袁氏压迫得活不下去的佃户、流民,告诉他们道理,帮助他们组织起来,让他们自己为自己而战!我们要在袁氏的眼皮底下,悄无声息地建立起新的根据地!”

“这……”张梁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激动与恍然。他经历过黄巾起义的成败,深知基层民众的力量,也明白陈皓这套做法的厉害之处。“陈先生此计,确是正道!只是……风险极大。”

“风险与机遇并存。”陈皓沉声道,“我们人少目标小,易于隐蔽,袁氏目光都集中在那些拥兵自重的地方豪强或可能的官军身上,绝不会料到会有人用这种方式去掏他的根基。待到星火燎原之时,他再想扑灭,就难了。”

他看向吕布、张睿等人:“崤山根本之地,就拜托大哥和诸位了!你们在此,不仅要守住家业,还要继续练兵、囤粮、发展。必要时,可以做出一些佯动,吸引各方注意,为我们南下创造条件。”

吕布虽然担心,但也知道这是目前最稳妥、也最具潜力的策略。

他重重拍了拍陈皓的肩膀:“二弟放心!有某在,崤山稳如泰山!你此去务必小心,若有闪失,某就是拼上一切,也必提兵南下,踏平汝南,鸡犬不留!”

计划就此定下。

陈皓与张梁,精心挑选了十二名最机敏、信念最坚定、且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的扫盲班老师。

他们脱下军装,换上破旧的民服,伪装成逃荒的流民、行脚的货郎、或是寻找活计的工匠。除了必要的防身短刃和少量金银细软,他们携带的最重要的物资,是藏在行囊里的、用防水油布包裹的几本手抄小册子——上面是陈皓编写的,用最浅白语言阐述的为何而乞活、如何组织起来的核心道理,以及一些简单的草药知识和农事改良技巧。

在一个黎明前的黑暗中,这支小小的队伍,在吕布等人担忧而又充满期盼的目光注视下,悄然离开了崤山,向着东南方向的汝南郡,隐入了苍茫的晨雾之中。

他们没有旌旗,没有兵马,只有十四颗坚定的心和一套足以撼动旧秩序的理念,就这般踏上了征程。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