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身子轻轻一颤。他深吸了一口气,几乎没有丝毫迟疑,往前迈了一步,弯腰行礼,语气清晰又沉稳地说:“父皇明察!冯国公或许是想稳住人心,所以说的话未免太宽松了。儿臣觉得,都尉府密报里说的西北那些守军割据一方、表面顺从实则违抗朝廷命令的情况,每一句都让人惊心,而且全是实情,这才是眼下最要紧的事!”
朱标没有再从袖子里拿任何东西出来,因为他心里清楚,所有关键的情报,早就摆在这张御案上,被父皇反复查看、权衡过了。
“割据。”
朱元璋说出这两个字时,并没有起身。他的眼神里没有丝毫惊讶,只有那种早已看透一切的冰冷。在他征战天下、平定四方的过程中,这种割据势力,向来都是必须彻底铲除的绊脚石。
他用手指点了点案上那份写着“各地守军专权跋扈,跟自立为王没两样”的密报,随后抬起眼,目光锐利得像能穿透墙壁,直望向遥远的西北大地。
“西北……”
他根本不用走到地图跟前去看,因为那片广阔土地上的山川险阻、军营和城镇的位置,早就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子里。
朱元璋没有回头,声音却突然变得尖锐起来,像一把刚拔出鞘的战刀,一下就戳到了问题的关键处:
“太子,你仔细听着!也给朕牢牢记住!”
“冯胜的奏报只看到了表面上的臣服,还有几场小打小闹的胜仗。但朕要你看清的,是这背后藏着的祸根!西北是国家的肩背,胡人和汉人杂居在这儿,更是控制西域、保卫中原的战略要地!东南的海患,还只是皮肉上的小伤;可要是西北真的乱起来,那就是卡在喉咙里的骨头,是关乎生死的大麻烦!
皇帝的声音在空荡荡的书房里回荡,带着没人敢反驳的力量。
“一旦西北的局势彻底失控,那些手里握着兵权、不听朝廷号令的卫所军官,往北能勾结残余的元朝势力,把豺狼引到家里来!往西能切断通道,让咱们大明没法经营西域!往东能威胁关中,震动整个中原!往南甚至能让川蜀地区陷入混乱,断了咱们国家的财源!”
朱元璋猛地转过头,眼睛亮得像闪电,死死盯着朱标。
“你知道那些所谓的“割据”,为啥危害这么大吗?不是因为他们能马上推翻江山,而是因为他们一旦发展壮大,就会让大明陷入没完没了的边境战乱和内部消耗里!到那时候,最高兴的是谁?最能趁火打劫的又是谁?是漠北那些打败了却没灭亡的残元势力!他们正巴不得咱们自己乱了阵脚,好让他们卷土重来,直接攻打边关!”
“所以,必须在他们彻底尾大不掉之前,用雷霆手段,要么围剿要么招抚,彻底解决西北这道快要决堤的险坝!”
这番话就像战场上隆隆的战鼓,一字一句重重敲在朱标心上!
他笔直地站在原地,脸色凝重,深深感受到了父皇那超越时代的远见,还有没人敢挑战的决断力。
太震撼了!
他一辈子研读经史,自认为懂治国安邦的道理,可他所有的认知,都建立在仁政、礼法和德治上。
他呈上“西北割据”的密报时,想的只是冯胜这些将领管不住手下,想的是用怀柔的办法安抚边将。
他从来没想过,也没人告诉过他,“割据”这两个字背后,竟然藏着这么清晰、这么致命,甚至能让刚建立的王朝根基动摇的连锁危机!
最让他震撼的是,这位打下江山的父皇,不是刚发现这些问题,而是早就看得明明白白!
朱标又一次清醒地意识到,父皇让他参与机要事务,根本不是让他学些虚头巴脑的礼仪规矩!
这一刻,朱标心里涌起又敬畏又恍然大悟的复杂情绪。
可偏偏,他第一次觉得,自己以前学的那些圣贤之道、宽仁之政,在面对这种错综复杂、危机四伏的边境局势时,似乎……似乎真的需要搭配雷霆手段才能管用!
洞察局势,掌控情报!
不再是为了简单地劝谏或者调和,而是为了让御座上的父皇,能精准把握天下的真实动向!
朱元璋没理会朱标心里的波澜,他已经坐回御案后面,目光从太子沉思的脸上移开,落在了案上另外几份奏报上。
“毛镶,念!”
“是……”站在一旁的亲军都尉毛镶沉稳地拿起第一份密报,声音清晰有力地读了出来:
“东南密报……信国公徐达呈报,征讨倭国需要的战船、粮草、武器已经全部准备妥当,水师将士操练得十分熟练,正等着陛下的旨意,随时可以扬帆东渡,直捣敌人的老巢!”
“好!”
朱元璋一拳轻轻砸在御案上,眼里闪过锐利的光芒。
这份期待和决断他早就酝酿好了,此刻听说一切准备就绪,更是豪情满怀!
“战船粮草!”他沉声道,“就在朕的眼皮底下,就在这金陵城里!这就是朕的得力大臣,为肃清海疆做的万全准备!”
他不等朱标回应,目光已经投向了下一份奏报。
“继续念!”
“北疆密报。”毛镶双手递上奏折,语气坚定有力,“曹国公李文忠呈报‘已经探明残元主力的准确巢穴,正在加紧练兵备战,不久后就会率领精锐骑兵长途奔袭,力求一举消灭他们,永绝后患!’”
“好!”又是一声赞许。
“直捣巢穴!”朱元璋猛地站起身,“探明敌人的踪迹,给他们雷霆一击。这是要把漠北的祸根,彻底斩草除根啊!”
他走下御阶,一步步走到凝神倾听的朱标面前,目光深邃地看着他,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东南的海寇即将平定,漠北的残寇即将肃清!你告诉朕,这大明天下,还有哪一处边境隐患,是我们父子君臣不能扫平的?!”
朱标笔直地站着,心里激动不已,父皇今天召见他的深意,他已经完全明白了。
朱元璋缓缓走回御座,重新坐下。
书房里的气氛,既凝重又透着一股开拓天下的决绝。
就在这凝重到极点的氛围里,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沉稳又迅速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