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元璋,看到了未来 第139章 西北

作者:红火发大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6 07:03:40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几个老臣把脑袋垂得更低了,藏在袖子里的拳头攥得紧紧的。

皇上这明显是在树立自己的威严啊。

之前处置那些开国功臣的时候,他就给满朝的官员们亮过态度,顺从他的人才能富贵发达。而这次,他要在朝堂上明明白白地告诉所有人,朝廷里任用谁、不用谁,也全由他一个人说了算!

什么规矩?什么祖宗传下来的制度?在皇上那绝对的权力跟前,都跟地上的灰尘没什么两样,轻得不值一提。

这时候谁敢站出来反对呢?

当然,要是有人非要反对也可以。满朝官员几乎都能猜到龙椅上那位会怎么应对。他根本犯不着发脾气,只需用那种看死人似的眼神盯着你,语气平淡地说:“爱卿你有不同看法?这么说来,你是有更好的办法了?行,那这事就交给你,你替朕去办一趟吧。”

要是真能把事情办成、打了胜仗,皇上自然会重赏;可要是把事情搞砸了……大殿上不少官员都使劲咽了口唾沫。到那时候,不光在京城的亲戚要跟着倒霉,就连老家的九族亲人,都得跟着你遭殃!

一想到这后果,在场的官员们个个吓得腿都发软。

“各位爱卿,有谁有意见吗?”朱元璋语气平淡地问了一句。

大殿里依旧鸦雀无声,没人敢应声。

“好。”朱元璋点了点头,“既然没人有意见,那这事就这么定了。让兵部、工部、户部好好配合,调运粮食、打造战船、准备武器,所有这些物资全归永昌侯调配使用。要是有谁敢故意拖延、暗地里使坏,就按耽误军机的罪名严惩!”

这一下,不光给了永昌侯全权处理此事的权力,还让他有了调动全国资源的权限!

三天后,永昌侯蓝玉和他的副将,身影终于消失在汉白玉台阶的尽头。两人那挺拔笔直的脊背,就像两杆随时准备投出去的长枪,直直地朝着东方那片隔海相望的岛国方向。

朱元璋在高台上站了很久,一直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午后的阳光穿过薄薄的云层,带着几分慵懒的暖意,可这暖意,却丝毫驱散不了他眉宇间那股浓重的杀气。

他抬起头望向天空,天空蓝得有些过分,万里无云,干净得让人心里生不出半点杂乱的念头。

对于大明朝那些只会吟诗作对、风花雪月的文人来说,这样的好天气或许正适合迎风喝酒、吟诗作赋。但对此时此刻的朱元璋,还有即将出征海外的将士们而言,这片蓝色代表的,是乘风破浪出征的战机,更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征程。

一天,两天,十天……日子一天天过去,天气始终利于海上行军。

当初送蓝玉出征时,朱元璋态度坚决地定下了“扫荡敌寇、捣毁敌巢、巩固根基”的战略。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每一步计划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尽显他掌控全局的魄力。他还叮嘱蓝玉,不必舍不得火药,也不用害怕战争中的牺牲,他在金陵城,就是蓝玉最坚实的后盾。

可当身边没人,独自面对这高大的宫殿和广阔的天地时,那份果决背后,藏着的是他对这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战争的清醒考量。这些部署安排,全靠的是人的谋划。但他要对付的,是隔着大海的敌人,还有变幻莫测的风浪。

“跨海东征”这四个字,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他的心上。这可不是一次小小的边境冲突,而是能决定未来几十年海疆是否安宁的关键一战。

朱元璋的嘴角露出一丝坚定的神情。哪怕隔着茫茫大海,哪怕前方的路途充满未知的危险,他也一定要灭掉日本,彻底除掉这个隐患,永绝后患!

一股不容动摇的决心填满了他的胸膛。朱元璋深吸一口气,毅然转身,走进了大殿。

一切,才刚刚开始。

当天夜里,书房里烛光亮得刺眼,把窗外最后一点暮色都给照没了。

房间里飘着上等墨块和皇家专用檀香混合的味道,可在朱元璋闻来,这气味里还藏着奏折背后,来自西北边境的战火气息和各种权力争斗的暗流。

太子朱标在一旁站着伺候。这位平时向来以宽厚仁慈著称的储君,脸上没了往日的温和,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凝重与担忧。

他面前那张宽大的紫檀木御案上,堆着像小山一样高的奏章。这些奏章清清楚楚地分成了两摞。

一摞是经过中书省递上来的,都是各地布政使、都指挥使按惯例呈上的文书,里面大多是夸赞皇上圣明、天下太平的空话,只报喜不报忧。

另一摞则是检校和亲军都尉府(也就是后来锦衣卫的前身)的密探,从边关要塞、军营驻地甚至草原部落里打探来的重要军情。

朱元璋又拿起了那份宋国公冯胜递上来的奏章,这份奏章他已经独自翻看了不知多少遍。奏章里的措辞十分恭敬,格式也规整,开头照例是夸赞皇上圣明,天下都臣服于大明,说得好像只要他朱元璋在金陵坐镇,这天下就再也没有乱事一样。

直到后面,冯胜才轻描淡写、小心翼翼地提了一句:“西北边境,偶尔有些部落不安分,但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麻烦,朝廷的大军一到,马上就能平定。托陛下的神威,肯定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哼……”一声充满嘲讽的冷哼从朱元璋喉咙里发出来。他随手把这份避重就轻的奏章扔到御案的一角,就像丢掉一张没用的废纸。

朱元璋缓缓抬起眼,看向站在书房里、垂着手等候吩咐的太子朱标。

“太子。”朱元璋的声音平稳低沉,听不出是喜是怒,可朱标却不由得心里一紧。

“你参与处理朝政这么多年,该明白多听不同意见才能看清事情真相的道理。那你跟朕说说,冯胜这份里写着‘都是小麻烦’‘很快能平定’‘不会出大问题’的奏章,还有都尉府递上来的这份密报,”朱元璋的手指重重地敲在另一份文书上,“这两份东西,哪一份更该拿到早朝上,让满朝文武都看清楚?”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