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弗里德里希都是重复每天的训练,偶尔抽空指导几位弟弟的战斗技巧。
期间,胡戈前来汇报,高炉已经建造完毕。只是派去购买铁矿的商队还未回来,暂时无法开炉炼铁。
七月十八日,冬小麦收割完成,期间只下了一天雨。
接下来的日子就没有这么幸运,接连几天都有下雨,直到九天后,所有小麦才完成脱粒。
要是在以前,完成脱粒后,这块土地需要抛荒一年来恢复地力。
农民们会休息到秋天,在入冬前将另一块土地耕一遍,为来年播种做准备。
不过自从弗里德里希推广三圃制后,整个农耕节奏被彻底改变。
他将土地均分成三块:夏收地、春播地和秋播地,三年内互相轮换。
今年的‘夏收地’明年变为‘春播地’,今年的‘春播地’明年变为‘秋播地’,今年的‘秋播地’明年变为‘夏收地’。
(夏收地)在七月中旬收完小麦、黑麦后,大人们打谷时,孩子要去地里把散落的麦穗拾回来。
接着农民们抓紧时间把地耕一遍,将麦秆茬烧完的草木灰翻进土里,增加肥力。
耕完地后撒下牧草种子,由年长的孩子们赶着牛耙地。
八、九月的天气正适合牧草生长,等到十一月中旬,将长成的牧草收割晒干,正好当做牲畜过冬的饲料。
(春播地)等到来年二月天气转暖后,把地耕一遍,截断草根。
三月上旬种下大麦或燕麦、豌豆,施一遍肥。
等到八月上旬谷物成熟,完成收割、打谷和耕地后,撒上牧草种子并耙地。
九月虽然适合牧草生长,但是时间太短来不及长成。
(秋播地)这批牧草越冬后,在第三年的四月和七月初进行两次收割,晒干后留作饲料。
八月下旬把牲畜赶进地里啃食牧草,拉的粪便正好作为肥料。
九月上旬耕一遍地,把草根、粪便翻进土里。
等到中旬种下冬小麦或黑麦并耙一遍地,再施一次肥,来年七月就能收获。
完成秋播后,这一年的农活基本结束,只剩下修篱笆、挖沟渠、沤肥这些零散活计。
三圃制的推行,大大增加了领地实际耕种的面积。假如一个农民有六亩地,二圃制只能种三亩,三圃制能种四亩,增加三分之一。
同时,为了保持地力,他把堆肥技术教给农民,不但改善了庄园里屎尿横流的环境,还得到了大量粪肥。
具体做法并不难,七、八月收过麦子后,留下的秸秆先给牛羊过冬做草垫。
等到来年天气转暖,把秸秆切碎和粪便、尿液混合(太干可以加点水),搅拌均匀,堆成条垛状,定期翻堆。
大约三、四天后,粪便的臭味会消失,两周左右就能发酵成肥料。
粪便来源也很充足,除了自己的,每家农户都养了一头耕牛、几只山羊,每年都有数千磅干粪。
在屋后挖一个大坑,平日里就能收集这些粪便、尿液。
然后是重犁和铁质农具的普及。
以前用的轻犁只能划开土壤表面,犁土的深度和宽度都很有限。弗里德里希原本想要复刻前世的曲辕犁,可是造出来后才发现。
曲辕犁虽然轻便灵活、省力高效,但它也是轻型犁,同样无法深耕,不适合这里沉重粘滞、草根丛生的土壤。
经过一番寻找后,他发现了另一种重犁:北方的萨克森轮犁。
这种犁由犁梁、犁刀、犁铧、犁壁和木轮组成。
它的缺点十分明显:宽大、笨重,需要两头牛才能拉动,而且难以转弯或调转方向,犁地时只能在地上留下一条长直线。
但是因为足够重,所以它可以犁的更深。
犁的挂轭处和牛一样高,牛只需要横向拉动就能耕地。
前端的一对木轮提供了一个支撑点,可以减轻犁对牲畜的负担,减少拉犁的阻力,控制犁地深度。
犁梁中间的犁刀可以插入土中,切开粘滞的土壤,斩断丛生的草根。跟在后面的犁铧,可以翻起土壤。
安装在犁铧后的犁板,会将翻起的土壤堆到右侧,把肥料埋入土中,把草根暴露在空气里。
翻起的沟垄不但方便播种,还是天然的排水沟。
至于铁质农具,除了少数小地主拥有,其余多数农户都用的是木质农具。
于是他集中下辖庄园的十余位铁匠,花费几年时间,打造了数千副镰刀、锄头、铁锹、斧子。
低价租给领地内的所有农户,才让他们都用上铁质农具。
最后是把豆科牧草加入轮作体系。
原本弗里德里希只是要求,休耕时土地不能空置,全都种上牧草,只是草的品质并不算高。
幸运的是商队从伯尔尼购买耕牛时,途经卢塞恩湖,在这发现了一种广泛种植的牧草——“lucerne”。
据当地人说,这种牧草早在罗马帝国时期,就被罗马人带到这片湖区,种植并推广开来。
他辨认了带回的样本,通过它根部的细小瘤子、三片复叶和蓝紫色的花瓣,断定这是苜蓿,便派人购买了大量种子,当年就种了下去。
和豌豆这种豆科作物一样,苜蓿根部的瘤子有固氮作用,可以把空气中的氮转化成氮肥。
长期种植不会消耗肥力,反而越种越肥沃,还能抑制杂草生长。
新开垦的森林,只要撒上种子,不用费心管理,牧草产量也能一年比一年高。
一片牧场连种几年苜蓿,不仅杂草草籽减少大半,还能积累大量氮肥,再撒上些草木灰和骨粉,就成了一块肥地。
除此之外,这种苜蓿草还十分适应领地气候。季节合适,只要三个月就能长成。
收割的牧草品质也很高,将它作为饲料后,牲畜不仅生长速度快了不少,成年后体型也更大,牛羊的产奶量也增长一小半。
而且每年花期都会引来蜜蜂,产出不少蜂蜜。
这些改进措施让谷物亩产量增加了八分之一,加上连续几年开垦森林,短短十年间,粮食总产量近乎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