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正在兴头上的李渊,再次拉着松峰真人谈论道法。
陈玄玉则找了个借口,说是跟着去平阳公主府长长见识。
说起来,这几天陈玄玉和平阳公主、柴绍也算是认识了。
夫妻俩对他的救命之恩非常感激,陈玄玉对这两位也很有好感。
尤其是平阳公主,女中楷模,历史上唯一以军礼下葬的公主。
所以双方的关系增进很快。
平阳公主听说他要去自己家,自然是非常欢迎:
“正好,让哲威和令武跟小真人好好学学。”
陈玄玉自然知道该说什么:“正所谓虎父无犬子。”
“有您和柴国公这样的英雄父母,两位郎君未来可期。”
哪有母亲不喜欢别人夸奖自己孩子的,平阳公主也不例外,不过还是谦虚道:
“哲威和令武倒是挺乖的,但比起小真人是远远不如。”
此时的公主府可谓是张灯结彩,阖府上下都喜气洋洋。
天知道平阳公主重伤垂死的消息传来,大家是多么的绝望。
此时公主好转,自然要好好庆祝。
柴哲威和柴令武是最高兴的,毕竟孩子见到母亲,哪有不高兴的。
至于这哥俩的能力……只能说,一个六岁一个四岁,啥都看不出来。
不过俩小孩倒是挺有教养的。
陈玄玉特意留意了一下公主府的规矩。
毕竟将来他也是准备娶公主的,提前了解一下。
如果有特别不人道的规矩,得和提前李世民沟通。
还好,这会儿朝廷对公主、驸马的限制极少,两口子在家里的地位也是平等的。
驸马按照律法规定纳妾也是正常。
也没有后来那种,公主家令才是真正的主人。
驸马和公主想见一面,都得贿赂家令之类的抽象局面。
之所以建公主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婆媳关系难搞,怕公主在婆家受气。
不过话又说回来,公主在自己的府上还是有一定特权的,这个特权就是男女平等。
当然,以上只是理论而言。
生活过成什么样子,还得看具体的个人。
有的驸马和公主就能夫唱妇随,过成楷模。
有的关系不和谐……不提也罢。
了解过后,陈玄玉不禁暗暗点头,这些规矩倒还算合理。
他并没有在平阳公主府上待太久。
大约巳时末(十点半左右),秦王府来人,说是秦王妃想见见陈玄玉。
陈玄玉马上就知道,李世民把珍珠的事儿告诉她了。
当下不敢耽搁,连忙和平阳公主告别,跟着那名仆人前往秦王府。
别说,即将面见未来的丈母娘,他还有点小紧张。
毕竟那可是堂堂文德皇后啊,不知道她会如何刁难自己。
然而事实与他所想的大相庭径。
他到达秦王府后,发现李世民并不在,听下人说是忙着出征的事情。
内侍直接带着他去后宫,见到了长孙王妃。
一位非常漂亮、温和、典雅的美少妇……咳咳。
就在他内心嘀咕的时候,长孙王妃也在上下打量着他。
白白净净的,穿着道袍很是可爱。
眉宇间带着一丝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稳重。
再想到他的才华,心中不禁很是满意:
“玄玉你终于舍得来长安了,可是让我好等。”
之前李世民的信里提到过,说长孙王妃想见一见他。
当时陈玄玉没当回事儿,只以为是李世民暗示想让他进京。
现在看来,倒是自己误会他了。
“咳,早就听闻娘娘美名,一直想来拜见您,只是苦于没有机会。”
“这不,得到进京的机会我就赶紧跑过来了。”
长孙王妃笑道:“难怪都说你最会哄人开心。”
陈玄玉腆着脸道:“也就在娘娘面前才这样,别人面前我可不敢这么放肆。”
长孙王妃指了指旁边的座位:
“小嘴果然很甜,坐吧。”
陈玄玉连忙在她旁边坐好,并摆出一本正经的样子。
长孙王妃命人斟茶,然后问道:
“这会儿怎么又如此拘谨了?”
陈玄玉正色道:“这不是怕娘娘误会我是个没正形的人吗。”
“哈哈……”长孙王妃笑得更开心了:
“总听大王说你如何如何,我以为你会是个很严肃的人,没想到如此风趣。”
陈玄玉压低声音,鬼鬼祟祟的道:
“大王严肃的时候那脸绷的,好像谁欠他几百万缗钱一般,我可不敢在他面前说笑。”
“还是娘娘美丽、温柔、善良,我一见就心生亲切,忍不住想和您多说几句话。”
长孙王妃没忍住,再次笑了起来:“果然鬼灵精。”
“不过风趣好,免得生活中太枯燥。”
接着她就转移话题,询问陈玄玉到长安有没有不适应。
打开话匣子之后,就开始全方位调查户口。
平日里都做些什么,有什么喜好,喜欢吃什么食物,喜欢哪些历史人物等等。
她问话犹如话家常一般,丝毫不让人觉得反感,反倒觉得她在关心自己。
让人不知不觉,就把心里话全都吐露了出来。
陈玄玉不禁心下赞叹,不愧是李二的白月光贤内助啊。
这能力太不一般了。
难怪史书上写,武德年间李世民外出打仗,她在长安坐镇秦王府。
帮李世民维护与各方的关系,尤其是与宫中的关系。
李渊对这个儿媳妇非常满意。
即便是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内心无法原谅李世民,却并未迁怒长孙王妃。
前世有野史,说李世民在长孙王妃死后,想另立皇后。
还有电视剧采用了这段剧情,给魏征加了一段诤臣的戏份。
电视剧为了戏剧化冲突,这么搞可以理解,当成正史就不太理智了。
不说夫妻俩的感情多深,论感情肯定有人说都是假的。
就说政治因素,另立皇后就意味着,继承人的事情会变得更复杂。
李世民是嫌玄武门不够热闹还是咋地?
更何况,传说中他要立的那个嫔妃,家世也不算特别高。
现在可是唐朝,世家政治时代,皇后基本默认出身世家大族。
特意选小门小户当皇后,那是明朝时期的事情了。
那会儿世家政治已经结束,朝野为了防止外戚干政才确立的制度。
唐朝立普通人家女子为皇后,那是嫌她命太长了。
再说说长孙无忌,他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人,没有之一。
且他还是老勋贵集团最后一任代言人,背后站着大半个老勋贵集团。
李世民想另立皇后,就要把长孙无忌给弄死。
还要摆平老勋贵们。
把三个嫡子放在火炉上烤,还要弄死自己最信任的臣子,还要得罪大半个老勋贵圈子。
就为了立一个皇后。
他疯了?
很快就到了午饭时间,李世民依然没有回来,长孙王妃应该是知道他不回来了。
所以也没有多等,而是吩咐侍从直接开宴。
陈玄玉观察了一下,羊排一份,鹿肉一盘,醋芹一盘,葵菜一盘,鸡蛋羹一碗,主食是扁食(饺子)。
在这个年代相当的丰盛了。
然而相比于李世民的身份来说,就显得太过寒酸。
似乎看出了他的想法,旁边的侍女说道:
“大王和娘娘早膳只有扁食、葵菜。”
“午膳只有羊排醋芹,或者鹿肉醋芹,晚上亦然。”
长孙王妃轻斥道:“云锦多嘴。”
那位云锦姑娘连忙闭口低头请罪。
长孙王妃摆手让她退下,然后歉意的道:
“就我们两人用饭,怕浪费就没有多准备,玄玉勿怪。”
陈玄玉赞道:“大王和娘娘以身作则倡导节俭,乃天下之大幸也。”
很多人说富人高消费、奢侈生活,能激活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前提,在市场公平交易的情况下才会如此。
建立在剥削制度上的奢侈行为,只会加重被剥削者的负担。
古典农业社会,大户人家的奢侈行为,都会被转嫁到普通百姓身上。
最后形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局面。
君王带头节俭,对舆论导向是非常重要的,能有效减轻百姓的负担。
李世民的勤俭,也同样是写在史书上的。
一日三餐都很简单。
但他也不是所有时候都节约,比如国家大庆典,该有的牌面还是要有的。
史书记载初唐时期,大庆典有126道不同的菜。
但这种庆典一年也就几次。
这种身体力行的节约,在所有帝王里都是独一份。
再考虑到他世家贵公子出身,就更加难得了。
难怪之前我说他不懂民心,他会那么生气。
都节约成这样了,你还说我不懂民心,换成谁都会生气的。
菜肴虽少,但口味是真的很好。
陈玄玉就觉得,不比前世的大厨手艺差。
当然,也可能是上辈子他地位太低,没有品尝过真正大厨的手艺。
吃过饭,长孙王妃就带着陈玄玉在院子里散步消食。
期间三位奶娘带着三个小豆丁过来请安。
分别是三岁的李承乾,一岁多的李泰,以及不到三个月的李丽质。
这个年龄也看不出什么好歹来,倒是陈玄玉看到襁褓中的李丽质,非常的尴尬。
搁前世那就是三年起步最高枪毙。
不过话说回来,三年生三个,不得不说夫妻俩感情确实很好。
但对女子来说,这简直是拿命秀恩爱。
根基历史记载,她貌似生了三子四女七个孩子。
难怪早早就病逝了。
当然,也不能说就一定和生孩子有关。
但体弱多病的情况下还生这么多孩子,肯定不是啥好事儿。
这时长孙王妃忽然说道:
“大王说想让你给承乾当伴读,你可以仔细考虑一下。”
陈玄玉看了看小萝卜头一样的李承乾,摇头道:
“世子才三岁,过几年再说吧。”
长孙王妃也只是提一提,并不是现在就让他上任:
“只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说到这里,她突然让奶娘带着孩子下去歇息,又让内侍全部退下。
陈玄玉心中明白,见真章的时候到了,不禁打起精神。
果不其然,等人都退下,长孙王妃说道:
“不知玄玉以为太子和大王如何?”
自然是都很优秀,但陈玄玉却没有如此回答,而是道:
“昨日我见大王与太子友于甚笃。”
长孙王妃愣了一下,马上明白了他的意思。
心中不禁想道,这思维方式果然跳脱。
她也立即调整话术,接着问道:
“是的,大王对太子甚是尊敬,太子对大王也非常友爱。
“这也正是我最担忧的地方。”
夺嫡是生死之争,下不定决心,就会处于被动。
她最担心的,不是太子太强,也不是皇帝猜忌。
而是李世民自己想夺嫡,又下不了狠手。
这简直是拿全家性命在开玩笑。
她早就想找个人商量,可如此大事除了自家兄长,她又无法相信任何人。
还是长孙无忌告诉他,可以找陈玄玉问问计策。
之前她还很犹豫,觉得这种要背黑锅的事情,以陈玄玉的聪慧不太可能会参与进来。
即便长孙无忌极力保证,说陈玄玉值得信任,她依然难以相信。
直到昨天,李世民把珍珠拿回来,她才下定决心。
想娶我的女儿,先把投名状交出来。
“玄玉向来料事如神,可有计策教我?”
陈玄玉叹道:“娘娘这是在把我架在火上烤啊。”
长孙王妃正色道:“大王绝不是鸟尽弓藏之人,玄玉尽可放心。”
陈玄玉颔首道:“我知道大王的胸襟气度,否则也不会初见面就决定投效他。”
“罢了,既然娘娘问了,我就直说吧。”
“办法是有,但需要一个忠于大王,又不顾后果的人来操作。”
“且此人的地位和威望都要足够服众才行。”
长孙王妃心中苦笑,你就差直接说我兄长的名字了,面上郑重的道:
“玄玉以为我兄长如何?”
陈玄玉颔首道:“长孙县公自然是最适合的人选,但……娘娘可考虑清楚了?”
做这事儿是要背黑锅的,万一李世民事后甩锅,第一个要杀的就是他。
甚至有可能会连累家族。
长孙王妃突然笑了,道:“若我不敢让兄长去做,岂不是在扫自己的脸面。”
刚才她还说李世民不是忘恩负义之人,让陈玄玉出主意。
现在却不敢让自己的兄长来操作此事,那不等于是在承认自己是骗子吗。
看着她决然的样子,陈玄玉叹道:“大王何其有幸,能得娘娘为妻。”
哪怕是这么严肃的时刻,长孙王妃依然莞尔道:
“玄玉说话就是中听。”
陈玄玉笑了笑,忽然正色道:“大王心中其实比任何人都清楚,他要面临的是什么情况。”
“但不被逼到绝境,他就下不了那个决心。”
“即便最后成功了,他也很难过的去心中的那道坎,除非能确保东宫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