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税对赌?
在场几人一时之间没有搞懂是什么意思。
对赌是一个金融学术语,目前国内还没有大范围应用。而李牧说的版税对赌,就是借用个提法。
见其他人都一脸懵,李牧一边从三人手中收回《活着》复印稿,一边耐心解释道:
“刚才各位编辑在谈起版税时,其实都是依照‘每万册按基本稿酬的5%’的标准,在此基础上会附加一个条件,那就是作品单行本需要达到30万册才会触发版税。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注意到,按照几个月前国家关于印数版税的最新政策,印数版税的上限已经提高到‘每万册按基本稿酬的8%’。
所以我说的版税对赌,希望将版税标准从5%提到8%,相对应的,我愿意将触发版税的条件设置为作品单行本印数超过50万册。
换言之,如果作品单行本印数超过50万册,那么出版社需要按照单行本全部售价的8%向我支付稿酬。如果作品单行本印数没有超过50册,只需要按照千字50元的标准向我支付稿酬。
不知道各位是否理解了?”
闻言,在场其他人面面相觑,连严诗凝也皱起眉头。
几人的下意识反应就是觉得李牧有点年轻气盛了。
毕竟5%的版税,在业内也只出现了一例而已,现在李牧一张口就把版税标准提高到8%。
虽然李牧是说有新政策做依据,但老话说得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政策往往是号召性的,更别说刚出来几个月的政策。
之前5%版税政策已经出台好几年了,也没有出版社和作家能破这个先例。而现在刚有5%版税出个先例,李牧就提出要按8%走。
按照正常规律,应该是5%版税的标准先试行几年后,慢慢推广成为行业通行标准后,才会有人开始考虑走8%版税...
虽然李牧也不是张口就来的,已经主动将触发8%版税的条件设置为《活着》单行本印数破50万册。
但作品内容好是一回事,销量好又可能是另一回事。有太多的作品叫好不叫座了。
这一幕把严诗凝也看得提心吊胆。
从几位编辑审阅完《活着》后文的表情和言语上看,《活着》这部作品觉得称得上是巨著,但李牧毕竟还算个新人作家,刚在文坛崭露头角就想以一部作品力压《人民文学》和《收获》这两大文学顶刊,这要操作不当,无疑会给自身的文学道路造成不小的损害...
严诗凝甚至想开口劝劝李牧,让他别这么冒进,但眼下碍于场合不对,她到底没有当着三位编辑的面拆李牧的台。
李牧当然也知道他抛出的版税对赌条件无疑是重磅炸弹,需要给时间让几位编辑消化消化。他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挂钟,客气道:
“刚好中午了,几位编辑要不就现在军校简单吃点?严老师,能不能帮忙招待下几位编辑?”
严诗凝点点头,表示她来安排。
见状,李牧继续道:“请几位见谅,我下午还得参加军训,咱们下午五点后再会。”
三位编辑互相看了看,还是楚主编先开口回道:“这样,8%版税这点确实还没有先例,这个不是小事,确实没法立即回复你,还是需要在社里讨论下。”
潘茹也赶紧跟着回复道:“我确实还需要再和《人民文学》社里再请示下。”
李牧笑笑道:“可以的,这事我也知道不是当场就能谈成的,那回头见。”
说完,李牧率先离开了招待室。
此时刘霄正在门外候着,原来刘霄听说严诗凝已经把《收获》的人接走了,也就没继续守在电话旁。
李牧趁机朝刘霄说道:
“刘助教,麻烦你稍后找严老师说一下,中午带着三位编辑老师在军校吃顿饭,就去军校食堂二楼点菜,丰盛点,到时候我会把费用给严老师的。”
刘霄点头。
招待室内,严诗凝朝三位编辑了解这几天的住宿情况,见三人都带了介绍信,可以直接住在军校的招待所,才熄了帮人安排住宿的心思。
....
下午。
潘茹在军校借了电话,拨到了京城。
“叮铃铃…叮铃铃…”
《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办公室。
韩树白等到铃声三响后,才拿起话筒。
“喂,哪位?”
“主编,是我,潘茹。”
韩树白一听是潘茹,便猜到了来电意图,问道:“你在义阳见过作家了?《活着》的后文如何?”
潘茹实事求是道:“《活着》后文的质量,比开头三万字还要好,可以想见,这将会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韩树白对于潘茹的工作能力和看稿眼光还是非常信赖的,既然潘茹看完后连番说好,那么《活着》的后文质量肯定是有保障的。
闻言,韩树白继续问:“和作家本人谈过了?情况如何?”
“谈过了,情况有点复杂。这回《收获》也派了人来,不仅来了一位资深编辑,那位楚主编也亲自过来了。”
韩树白听到老对手《收获》也派人过去这点不稀奇,但《收获》连主编都出动了,看样子对《活着》是势在必得啊,他连忙追问:
“已经被《收获》拿下了?他们开了什么条件?”
“暂时还没有...”
潘茹现在是下级请示上级,不敢有半点隐瞒,也没有添油加醋,把上午李牧找两家文刊一起沟通的事情原原本本讲述了一遍。
韩树白从潘茹的叙述中,提取了很多关键信息。
首先,写出《一地鸡毛》和《活着》的作家胡说才18岁,是申旦的大一新生,还在参加军训...
他从业这么多年,也碰见过不少天才作家,但和李牧一比,那都是伪天才。
就是不知道这里面有几分可信,他还是再问了一遍:“作家胡说真的才18岁?会不会搞错了。”
潘茹平静地答道:“刚开始我也觉得不可置信,但事实摆在眼前。《收获》那边的两位编辑显然已经认证了作家胡说的身份,另外还有一名申旦教外语的女老师,这种事情,也没必要扯谎...”
韩树白见此也不再纠结这点,转而关心起版税。
按照潘茹的说法,从双方已知的版税条件来看,对于5%版税这块的条件是大差不差的,区别就是《收获》已经表示可以直接签约,而《人民文学》这边,韩树白个人意愿是同意的,但毕竟还要在社里走流程。
但是韩树白心里有底,既然《收获》愿意给出5%的条件,那么光凭这点,他也能说服社里的其他几位决策者,把这个事情推进下去。
但棘手之处就在于,5%版税的条件这位年轻作家还看不上,一下子就要搞什么版税对赌,要走8%的版税。
这对于《人民文学》来说,还是太冒险了,这步子一下子迈得太大了。
韩树白今年年初才升任《人民文学》主编,他固然是想做出业绩,但如果风险太大,他下意识就偏保守路线了。
当然,他也没有一口咬死,沉吟后对着潘茹说道:
“下午再看看《收获》那边的情况吧,如果《收获》最终开出来的条件基本和我们是持平的,那就继续跟进,尽量争取拿下。如果不行,就随缘吧。”
听此,潘茹就懂了。
另一边。
楚主编把电话拨到了巴老先生家中。
李小林接了电话。
“喂,哪位?”
“小林,是我,找巴老先生。”
李小林听出是楚主编,喊来巴老先生听电话。
巴老先生一听楚主编是为《活着》的稿件打电话,赶忙问道:
“《活着》的后续稿件质量如何?有没有保持住开头部分的创作水准?”
楚主编答道:“《活着》后续内容写的非常好!值得本社出全力拿下。”
“胡说想要拿这部作品走版税?”巴老先生是知道这点的,原则上也是同意,只要《活着》后文质量保持住,愿意继续在版税上开口子。
“他是想走版税,但提出了版税对赌。”
“哦?什么意思?”
楚主编把李牧关于版税对赌的解释一字不漏地转述给巴老先生,并且还点出《人民文学》同样派编辑接触,有意向尝试版税,然后他就静静等着巴老先生发话。
巴老先生捕捉到关键信息,笑着道:“《人民文学》那边终于坐不住了,也想尝试版税了?”
“按照对方那位潘编辑的说法,《人民文学》可能同意给《活着》这部作品走版税,参考原先咱们社里给《妻妾成群》开出的版税条件。”
巴老先生反问道:“如果你是作家本人,在《人民文学》和《收获》针对版税这块开出相同的价码,你倾向于选哪个?”
楚主编一听沉默了。
从情感上,他肯定想选《收获》,但理性上,他也不得不承认,《人民文学》的发行量常年稳压《收获》一头。
楚主编没有回答,而是追问:“那作家提出的8%版税对赌,您怎么看?”
巴老先生同样没有直接答,反倒唏嘘道:
“看来这位年轻作家,对于《活着》有着绝对的自信。单行本50万册,你觉得有几分可能?”
“说不准。但发行时间长的话,慢慢的,应该也有希望能达到。”楚主编客观分析道。
“版税对赌,倒是个新鲜的提法。但按照你解释的那样,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赌。如果要对赌,还是得限定个期限。”
“您觉得多久期限为宜?”
“一年吧。”
楚主编在电话,程阳新就在旁边。此时两人听到巴老先生关于一年对赌期限的提法,都沉默了。
他们非常看好《活着》,相信一经发表会在文坛引发震动,但要说《活着》的单行本在一年的时间内销售超过50万册,在他们看来还是难度非常大。
要知道,《收获》对于之前苏同的《妻妾成群》,触发版税的条件是单行本印数达到30万册,但并没有严格限制达到30万册的发行时长。
“那如果《活着》的单行本印数在一年内没有达到50万册,那该如何?”在一旁听着的程阳新问道。
巴老先生听到此话,哈哈笑道:“这个问题,该让那位年轻作家自己去思考,是否要冒这个风险。”
楚主编和巴老先生又沟通了版税条件的细节,得出来两种方式,
一种是维持原有的5%版税标准,触发条件是单行本发行数量达到30万册;
另一种就是李牧提出的版税对赌,触发8%版税标准的条件是《活着》单行本要在首次发行之日起一年内,印数超过50万册,否则就只能按照千字50元的标准计取《活着》全文的全部稿费。
楚主编知道该怎么做了,接下来和李牧的谈判,他有了更多底气。
楚主编和程阳新两人同时也在感慨,巴老先生果真见多识广。
他们搞不懂的版税对赌,巴老先生一听就能点出关键,并且轻轻一招,就化被动为主动。
看似给了李牧两个选择,但两种选择的核心都是从保障《收获》的基本利益出发的。
如果真的《活着》这部作品真能实现一年内单行本发行量超50万册,即使给李牧支付8%的版税,《收获》的利益同样能做到水涨船高,是妥妥的共赢。
傍晚五点半。
李牧再次来到招待室,三位编辑和严诗凝都在了。
见李牧出现在招待室门口,四人齐齐扭头,暂停了交谈。
穿着军训服的李牧不疾不徐地走过去,坐下后朝几人抱歉道:“才解散不久,让几位久等了。”
简单寒暄后,李牧再次单刀直入,问:“关于上午提到的版税对赌一事,几位怎么说?”
李牧照例先看向了潘茹,但潘茹这回打定主意让《收获》先出牌,她没说话。
楚主编和《人民文学》的韩树白打过不少交道,对那位韩主编的想法也能摸到几分。
当李牧的目光望过来时,楚主编高兴道:
“我们社里研究了下,对于8%版税,也不是完全行不通。关键就看你自己对《活着》这部作品的信心如何了。”
潘茹一听,便意识到《收获》可能要在报价上加码了。
她深知,当《收获》愿意在原有的版税条件上继续加码时,就注定她与《活着》这部作品要失之交臂了。
《收获》愿意为《活着》尝试走8%的版税,传出去肯定会石破天惊。
这也让她不得不重新估量这部作品的真正价值。
潘茹现在迫切想要搞明白一点,8%这样高的版税,《收获》是如何会同意的,这怎么保障《收获》自身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