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大豆竟有如此妙用?”
秦安然面露讶色。稻、黍、稷、麦、菽,作为五谷之一的“菽”,大豆在华夏的栽培历史源远流长。
然而,由于在有限的土地上,其价值不如其他主粮,种植规模一直不大。
这也难怪秦安然等人会感到意外。
“正是!在关中这等寸土寸金之地,大规模种植大豆确实难以推行。但辽东则截然不同,此处有的是无主之地。”
“届时,辽东生产建设兵团可直接在各处圈占大片土地,全力发展大豆种植,将其打造为辽东道的支柱产业。”
水稻与大豆,正是李想为辽东生产建设兵团精心规划的两大核心作物。
“王爷,听您这番话,我恨不能即刻就率领将士们去开荒辟土了。”
秦安然在心中勾勒着李想描绘的宏伟蓝图,他觉得若能带领生产兵团实现这一目标,自己定能名垂青史,甚至有机会入主朝堂,封侯拜相。
“时机很快就到了!陛下已在让房相筹备将士们的封赏事宜。此次就地转入生产兵团的将士,个个都有军功在身。”
“无论功劳大小,皆会有所赏赐,土地、奴仆、牲畜、农具,一样都不会少。不过,你这个沙场宿将,接下来可要先与这片黑土地较量一番了!”
李想并未打算让秦安然就此弃武从文,那太过浪费其才华。
生产建设兵团本身便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在大唐暂无大战的和平时期,让秦安然在建设兵团中建功立业,反而是对他最大的支持。
“王爷尽管放心,只要能解决我大唐的粮食之忧,就算让我秦安然日日躬耕于田亩,我也心甘情愿。”
“况且,您不是说过,生产建设兵团的将士们依旧归兵部管辖,除了协助地方州县清剿匪寇,一旦国家有需,也能随时披甲上阵。”
秦安然对于自己辽东生产建设兵团都督的新身份,已然欣然接受。
尽管这是个新设的职位,但他对李想的安排深信不疑。
“嗯,近段时间,我会派观狮山书院农学院的学员随你左右,在辽东城周边仔细勘察,先选定首批开垦的区域。”
“务必在入冬之前,将土地开垦完毕,并安顿好住宿问题,否则待到大雪封山,一切就都麻烦了。”
辽东的严冬,远非长安可比。
李想虽未亲身体验,但凭借后世的见闻,也知其酷寒。
他绝不希望秦安然率领的辽东生产建设兵团,尚未种下一粒粮食,便在过冬时遭受重创,那将沦为天大的笑柄。
随后,李想又对秦安然、段移石和秦善道等人详加叮嘱了一番,便让他们各司其职去了。
他自己反倒像是瞬间清闲了下来。
或许,是时候考虑班师回朝了。
只是皇帝李世民一日不发话,他便一日不能动身。
于是,李想索性带着秦怀玉和刘谨几人,在辽东城中闲逛起来。
如今的辽东城,当真是日新月异。
一波又一波嗅觉敏锐的商人蜂拥而至,都不愿错过这场财富盛宴。
随着近来城中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传遍四方,商贾们奔赴辽东的热情愈发高涨。
此刻,即便是最迟钝的商人也已意识到,去辽东便意味着机遇和财富。
况且大唐皇家运输集团已开通了公共马车线路,沿途客栈驿站设施齐全,前往辽东的成本尚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走,去辽东!
这已然成为各地商人们口中最热门的话题。
……
陛下亲征高句丽大捷,辽东道正式设立。
这些振奋人心的消息,借由飞鸽与各路报纸,在短短数日内便传遍了河北、河南乃至关中腹地。
商贾们如过江之鲫般涌向辽东,这自不必说。
就连许多看似与此无关的人,也纷纷踏上了前往辽东城的旅途。
“师父,这两日咱们打听到的事,可比报纸上写的精彩多了。这大唐灭高句丽之战,真是波澜壮阔啊。”
辽东城内某家酒楼,郭得刚与郭云鹤师徒二人临窗而坐,一边享用着佳肴,一边欣赏着街市的繁华景象。
作为五合居和味之精的王牌说书先生,郭得刚师徒在长安说书界已是泰山北斗般的存在。
近年来,随着声名日隆,他们已无需日日登台,只在特殊日子或有了绝佳新段子时,方才献艺一场。
此举非但未损及他们的名气,反而在无形中更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连带着五合居和味之精的生意,也常因他们的出场而愈发火爆。
正因如此,他们愈发珍视自己的声誉,不愿再讲些索然无味的老套故事。
然而,长安城虽大,要日日寻得新奇有趣的故事,却也并非易事。
当李世民大军在辽东告捷的消息,通过《大唐日报》等报刊逐渐传开时,郭得刚敏锐地嗅到了一个绝佳的机遇。
他决定亲赴辽东,搜集第一手的新鲜素材。
将大唐东征的种种事迹加以整理润色,不仅能满足自己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说书需求,更能借此机会著书立说。
郭得刚甚至连书名都已构思妥当,便唤作《辽东从陛下御驾亲征开始》。
至于此番远行是否会影响五合居的生意,他已顾不得那么多了。
“确实如此。如今看来,陛下亲率的大军在辽东战功赫赫,而燕王殿下这位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其功绩亦是毫不逊色。”
“尤其他在平壤一带的行动,更是充满了奇谋与魅力,极具传奇色彩,能给我们说书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只是可惜,至今为止,我们只能向寻常士卒打探些消息,若能与那些亲率大军的将领们交谈一番,那便再好不过了。”
郭得刚对此次辽东之行寄予厚望,而这几日的见闻也令他颇为满意。
“师父,以您在长安城的威望,军中但凡从长安来的将领,想必都听过您的大名。不如我们寻一处辽东城里最负盛名的酒楼,每日午后在那里设场说书。”
“借此机会,或许能结识一些辽东的新贵,或是碰上熟人,为我们的新书增添更多鲜活的素材。”
郭云鹤在长安也积攒了些人脉,而入行更早的郭得刚,自然也有自己的老听客。
这些交情虽不深厚,若求人办大事多半指望不上,但若只是想打听些战地故事,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