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异地任用?”

李世民见段移石竟开始献策,不禁生出了几分兴致。

“正是!譬如那泉志勇,其家族在国内城盘踞十余载,根基深厚,影响力辐射周边城池。此时断不能让他官复原职。”

“待朝廷设立辽东道,划分州县之后,可在辽东城附近寻一州,命他出任刺史,便十分妥当。”

“同理,齐节起家于鸭绿江畔,部下也多是当地人,可将其调往新城左近,如此便不必担心其在新城势力过大。”

“当然,辽东城、乌骨城此等战略要地,必须由我大唐牢牢掌控,通过频繁轮换将领,确保辽东各地尽在朝廷掌握之中。”

说完这番话,段移石竟罕见地露出一丝腼腆之色。

自己一个武将,如今却做起了运筹帷幄的幕僚之事。

“你的想法甚好,朕会仔细斟酌。”

“陛下,辽东大局已定,数日后我等便可返回辽东城,准备班师回朝事宜了!”

一旁的牛进达想到大军能在入冬前返回长安,心中一块大石落了地。

尽管户部备足了冬衣,棉花的出现也让御寒容易了许多,但辽东风雪交加的严冬,终究不是善地。

“算来,待我们回到辽东城时,吏部派来的官吏也该到了。朝廷也该颁布政令,鼓励百姓迁徙辽东了。”

李世民显然也同意牛进达的看法。

辽东城无论从规模还是地理位置来看,都是辽东道治所的不二之选。

既然周边已无大战,尽快返回辽东城安排后续,然后班师回朝,方是上策。

……

“师父,我们现在就去辽东城开设分号,是否为时过早?那里毕竟战火未熄。”

辽东城外,一支由上百辆马车组成的长队正缓缓向城门行进。

队伍中,金太和阿牛赫然在列,他们皆是从长安远道而来。

多亏了《大唐日报》派往辽东的战地记者的报道,长安城中的人们对辽东的战况了如指掌。

眼看平壤、汉城、辽东相继落入大唐之手,高句丽分崩离析,朝中又传出将设辽东道的消息,一些嗅觉灵敏的商人已然闻风而动。

金太便是其中之一。

在他看来,朝廷设立辽东道,势必会大力开发,并鼓励关中百姓东迁。

无论采取何种措施,辽东各地对农具、铁锅等铁器的需求必将激增。

因此,当他听闻大唐皇家钱庄已派人前往辽东筹建分号时,便毫不犹豫地跟上了这股潮流。

“辽东战局已近终章,你且看那地图,高句丽残部已是瓮中之鳖,岂有翻盘之机?短则月余,长则不过半载,这片土地必将尽归大唐。”

“若等尘埃落定再来,我们还能捡到这般便宜的坊间地皮和宽敞宅院吗?”

金太的商业嗅觉,远非阿牛可比。

在众多商户中,他与王富贵的关系算得上亲近。

尽管王富贵随李想出征的商队里没有他的身影,但金太始终密切留意着前线的风吹草动。

眼看高句丽大势已去,他便果断采取了行动。

然而,当他组织了一队工匠,满载着铁料与工具,驱车抵达幽州时,却发现洞察先机者并非只有他一人。

这番景象,反而更加坚定了他要在辽东城开设分店的念头。

金太铁匠铺经过多年扩张,已触及天花板。

关中市场规模有限,还要面对长孙家等豪门作坊的挤压,生意早已不复往日那般红火。

在此刻,将视线投向辽东,或许正是其突破困境、再攀高峰的契机。

“师父言之有理。弟子也听闻,那些追随燕王殿下前往平壤的商贾,都以极低的代价在当地购入了大量人参、鹿茸、貂皮,甚至还有许多房产。”

“只是王管事此刻不在辽东城,实在可惜。否则凭您与他的交情,咱们在此地建分号,便可高枕无忧了。”

“阿牛,无需多虑!此次陛下亲征,对辽东的开发必定是重中之重。你没见吏部已调派大批官吏奔赴辽东,燕王府名下的产业也纷纷遣派工匠与管事前来布局。”

“就连长安的权贵们也闻风而动。这固然让我们错失了抄底的机会,但也恰恰证明,我们此行辽东,是走对了路!”

“嗯,听师父这么一分析,弟子心里就踏实多了!只是这辽东城里如今遍地都是高句丽人,将来咱们的作坊开张,招工恐怕是个难题。”

“这有何难?长安的人市上,什么地方的奴仆买不到?此番大军连克高句丽数十城,战俘定然不在少数。”

“况且,燕王殿下亦在军中,以他一贯的作风,我相信他定会替我们这些商户周全考虑此事。”

在所有大唐商人的心中,李想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他们的主心骨。

长安城里,警察署断案,从不因商人的身份而有所偏袒,即便纠纷的另一方是权贵子弟,也大多能一碗水端平。

这一切,商人们都看在眼里,功劳自然都归于李想。

“燕王殿下身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不知我们在这辽东城,能否有幸一睹其风采。”

阿牛对李想也是敬仰已久,甚至将他的画像悬于床头,视若神明。

“辽东城将来必是辽东道的治所,陛下凯旋之时,燕王殿下极有可能途径此地。”

金太一边回应着,一边凝望着那愈发清晰的宏伟城郭,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

大唐铁蹄踏平辽东之后,这座曾经的坚城便笼罩在宵禁的阴影之下。

白日里的街道,也比往昔萧条了许多。

然而,沉寂并未持续太久。

随着李世民率领的大军凯旋北归,辽东城仿佛枯木逢春,人气迅速回暖,渐渐恢复了生机。

嗅觉敏锐的高句丽人从周边城池涌向这里,试图在大唐的新秩序下谋求一份前程。

幽州、营州等地的商贾也看到了商机,他们满载着各色货物而来,再将本地的土产运回,一来一回,利润颇丰。

就这样,当金太与阿牛师徒二人抵达时,辽东城已是一片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

任何城市,只要人流汇聚,便自然而然地热闹起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