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还退出凌霄宝殿,捧着那盏定魂琉璃盏回到寝殿时,指尖的冰凉仍未散去。
殿内烛火摇曳,映得四壁的云纹壁画忽明忽暗,倒像是他此刻翻涌的心绪。
他将琉璃盏小心翼翼地置于玉案上,那通透的盏身里,星辉依旧流转,却在他眼中化作一道催命符。
阻止孙悟空出世?他试过推演——那石猴乃天地灵气所钟,受日月精华滋养,岂是人力能阻挠?
扰乱西游?天庭与佛门早已默许,牵一发而动全身,以他如今的修为,无异于以卵击石。
“难道真要坐等着打碎琉璃盏,被贬去流沙河受那飞剑穿胸之苦?”陈还揉了揉眉心,案上的《太乙玄鼎赤书》竹简被他翻得卷了边。
这卷曾助他逆天飞升的宝书,此刻竟找不出半分破局之法。
他甚至想过,是否该提前自毁仙身,重入轮回避开这场因果,可转念又想起自己数百年苦修得来的仙骨。
若就此舍弃,未免太不甘。
正愁眉不展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仙乐,紧接着是值日功曹的通报声:“卷帘大将,下界有惊天祥瑞,天帝已命仙官往西天传讯,特令各仙知悉!”
陈还心中一动,推门而出。
只见南天门外,一道万丈祥光直冲云霄,金色的佛光中隐约能看见莲花绽放,梵音袅袅,连天界的流云都染上了几分禅意。
不多时,消息便传遍天宫:西天佛土,释迦牟尼佛证道了。
“听说了吗?这位佛陀修的是‘真如之道’,累世积善因,终于得证圆满,故号如来。”
“不止呢,他既能以真身示现,又能化应身传法,让众生消烦恼、增智慧,这才是‘如诸佛而来’的真意啊!”
“燃灯古佛已退居灵鹫山,西天这便要换主了?”
仙官们的议论飘进陈还耳中,他却盯着那道祥光出神。
前世看《西游记》时,如来佛祖仿佛生来便是三界至尊,却从未想过他证道的过程竟如此声势浩大。
更让他在意的是,传闻中太上老君此次下凡历练归来,化名李耳,曾西出函关,“化胡为佛”,指点过释迦牟尼。
甚至有仙官私下说,这位新佛的“黄脸”,正是得了老君点化的印记,因此有称“黄脸老子”。
“原来西游的根由,或许从这里就开始了。”陈还喃喃自语。
释迦牟尼证道,佛法大兴,才有了后来的“东传”之说,取经之事恐怕早已在冥冥中注定。
他心头的阴霾又重了几分,连佛道之间的牵扯都比书中复杂,他这区区卷帘大将,又能撼动什么?
正思忖间,又有天兵来传:“卷帘大将,天帝有令,命您将太上道祖新炼的仙丹,分送东极青华大帝与南极长生大帝。”
陈还应下,捧着玉盒前往。
南极长生大帝居于南极福寿宫,交接倒也顺利。
待转向东极妙严宫时,他脚步不禁慢了些。
东极青华大帝,即太乙救苦天尊,与南极长生大帝同为玉帝侍者,掌管救度幽冥、接引众生之事,在仙界声望极高。
只是陈还入职以来,从未有幸得见。
妙严宫远在东极天外,宫阙皆由琉璃筑成,檐角悬着铃铛,风吹过便响起清越的梵音,与西天的佛乐不同,这里的声音更添几分慈悲温润。
陈还递上通关文牒,守宫的仙童引着他穿过白玉回廊,只见殿内云雾缭绕,正中宝座上坐着一位老者——白发青衫,面容与当年医馆前晕倒的老者一般无二!
陈还如遭雷击,手中的玉盒险些落地。
是他!那个留下《太乙玄鼎赤书》、让他得以踏上仙途的神秘老者,竟然就是太乙救苦天尊!
不等他细想,老者已开口,声音温和如春风:“陈还,别来无恙?”
陈还猛地跪倒在地,叩首便拜:“弟子陈还,多谢天尊当年传法、接引之恩!若非天尊点化,弟子早已化为枯骨,更遑论飞升成仙!”他这一拜,是发自肺腑的感激。
当年那卷竹简,不仅救了他的命,更给了他在这个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如今见了正主,怎能不激动?
太乙救苦天尊抬手虚扶,一股柔和的力量将陈还托起。
“你不必多礼。我本行救苦救难之事,见你在凡间悬壶济世,积德行善,与我‘寻声赴感’的愿力相合,才略作指引。那《太乙玄鼎赤书》虽是我所留,却也是你自己心性坚韧,方能从中悟得真谛,算不得我传法之功。”
陈还心中百感交集。
一来惊于恩人身份之高,二来又叹自己命运弄人。
即便有天尊相助,终究还是要被卷入西游的漩涡。
他垂眸道:“天尊谬赞了。只是弟子如今虽在天界,却似有宿命缠身,前路迷茫,不知该如何自处。”
太乙救苦天尊微微一笑,眼中似有星光流转:“你心中的烦恼,我大约猜到几分。你既认我这份‘传法’之恩,我若真不给你些实在东西,倒显得小气了。”
他从袖中取出一卷黄绢,递了过来,“这是太上道祖此次归来后,结合凡间历练心得所著的《太上感应篇》,言‘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你且拿去细看,或能解你心中困惑。”
陈还双手接过,只见绢上字迹古朴,开篇便是“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字字珠玑,竟让他纷乱的心绪平复了几分。
不等他道谢,天尊又道:“我为青玄九阳上帝,再传你一篇《青玄九阳天仙诀》。此诀内含通九窍之法——百会为顶窍,眉心为意窍,咽喉为喉窍,膻中为心窍,丹田为脐窍,会阴为阴窍,掌心为劳宫窍,脚心为涌泉窍,周身毛孔为身窍。九窍通,则天地灵气可入,三灾八难可避。”
他指尖一点,一道金光飞入陈还眉心。
瞬间,无数信息涌入脑海:如何引气通顶窍,让神识清明;如何开窍于眉心,能见阴阳;如何运转心窍,调和气血……更有太乙金光咒的口诀、三十六天罡法的基础法门,以及能瞬息千里的行云流光之术。
陈还只觉一股暖流遍体,之前因忧虑而郁结的仙力竟自行流转起来,连握着琉璃盏时的沉重感都轻了几分。
他再次拜倒:“天尊大慈!弟子感激不尽!”
这哪里是普通的法门?通九窍可强根基,金光咒能护身,天罡法增神通,行云流光术更是避险的利器——天尊分明是看出他心境不安,特意传下这些保命立身的本事!
旁边的仙童见他行三叩九拜之礼,忍不住想上前劝阻:“大将,天界礼仪……”却被太乙救苦天尊摆手拦下。
天尊望着陈还,目光深邃:“你这一拜,倒有几分拜师的诚意。好好修炼这两篇法诀,若日后能修得‘青玄九阳’圆满,你我或许真能结个师徒之缘。”
陈还心中一震,猛地抬头,只见天尊眼中满是期许。
他重重叩首:“弟子定不负天尊所望!”
离开妙严宫时,陈还只觉脚步轻快了许多。
手中的《太上感应篇》与脑中的《青玄九阳天仙诀》,像是两道光,驱散了他眼前的迷雾。
他或许仍无法撼动西游的大势,但至少,他有了更多的筹码,有了与周旋的底气。
回到寝殿,他将定魂琉璃盏收好,盘膝坐下,先翻开《太上感应篇》。
越看越觉得心惊。
这哪里是简单的劝善文?字里行间藏着对“天数”与“人心”的解读:所谓定数,并非一成不变,人心向善则福祸可改,恶行累积则天道难容。
“原来如此……”陈还合上玉简,眼中闪过明悟。
西游或许是“天数”,但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未必没有选择的余地。
他想起天尊传的九窍之法,当即凝神静气,按照《青玄九阳天仙诀》的指引,尝试引气冲击顶窍。
夜渐深,寝殿内的云雾随着他的呼吸缓缓流转,一道微弱的金光从他百会穴透出,映得那盏定魂琉璃盏,似乎也少了几分冰冷的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