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记忆的深处,有一个被阳光镀上金边的小院,那时候,院坝里铺满了金黄的玉米粒,每一颗都闪耀着童年的光芒。我作为家中的独生子,那段在家手搓玉米的时光,就如同一条温暖的河流,缓缓流淌,润泽着我成长的岁月。
那是一个初秋的午后,阳光慵懒地洒在院子里,空气中弥漫着玉米成熟的香甜气息。一辆三轮车嘎吱~嘎吱~嘎吱地停在了家门口,车上堆着小山似的玉米,那是我和爸爸妈妈从田间辛苦搬回来的收获。我站在一旁,看着那满满的玉米,心中既期待又有些发愁,期待着参与到这充满烟火气的劳作中,又发愁这看似简单的搓玉米任务会不会很辛苦。
妈妈走进家门,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她放下手中的农具,笑着对我说:“孩子,咱们一起把这些玉米搓成玉米粒吧。”我兴奋地点点头,跟着妈妈来到了院子里。院子里已经摆放好了几个大竹筐,妈妈拿起一个玉米,示范着如何用手搓。她双手握住玉米的两端,用力一拧,玉米粒便“噼里啪啦”地掉落下来,像一颗颗金色的珍珠。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拿起一个玉米,却发现并没有那么容易。我的手有些笨拙,用力拧的时候,玉米粒只掉了几颗,大部分还紧紧地粘在玉米棒上。妈妈看到我着急的样子,走过来耐心地教我:“洋洋,不要着急,要掌握好力度和方法。你看,你要先把玉米的头部掰掉一点,然后,从这里开始搓。”说着,妈妈又给我示范了一遍。
我按照妈妈的方法,重新拿起一个玉米,小心翼翼地掰掉头部,然后,开始用力搓。这次,玉米粒掉落的速度明显快了起来,我的信心也大增。我越搓越熟练,不一会儿,面前的竹筐里就堆满了金黄色的玉米粒。阳光洒在玉米粒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是无数颗星星在闪烁。
这时候,爸爸也加入了我们的行列,他的动作更加娴熟,双手像两个快速转动的机器,玉米粒,就如同雨点般纷纷落下。我们一边搓着玉米,一边聊着天,爸爸给我讲了他小时候的故事,说那时候粮食不够吃,玉米,是一家人的主要口粮,每年秋天都要没日没夜地搓玉米,搓完还要拿到集市上去卖,换一些生活用品。我听得入了迷,想象着父亲小时候的生活,觉得自己现在是多么的幸福。
时间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悄然流逝,不知不觉,太阳已经渐渐西斜,天边染上了一抹绚丽的晚霞。我们搓完了大部分的玉米,院子里的竹筐里装满了金黄色的玉米粒。母亲看着满满的竹筐,满意地说:“今天的收获,真不少,咱们把这些玉米粒晒一晒,留着冬天吃。”
接下来的几天,天气格外晴朗,阳光充足。每天清晨,我都会和父母一起把玉米粒搬到院坝里晾晒。院坝,是我们家最宽敞的地方,阳光可以毫无遮挡地照射在上面。我们把玉米粒均匀地铺在院坝上,让它们充分吸收阳光的温暖。白天,我会时不时地去院坝里看看玉米粒,用手翻一翻,确保它们晒得均匀。有时候,我会躺在玉米粒旁边,望着湛蓝的天空,想象着自己变成了一只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夜晚,我们会把玉米粒收起来,装进袋子里,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经过几天的晾晒,玉米粒变得更加饱满、坚硬,颜色也更加金黄。母亲说,这样的玉米粒口感更好,煮出来的玉米粥又香又甜。
终于到了装坛的日子,这是搓玉米过程的最后一步。母亲从屋里搬出几个大坛子,我们把晾晒好的玉米粒一袋一袋地倒进坛子里。装坛的时候,母亲还会在坛子里放一些花椒和大蒜,她说这样可以防止玉米粒生虫。我好奇地问母亲:“为什么要放花椒和大蒜呢?”母亲笑着解释道:“花椒和大蒜都有驱虫的作用,能让玉米粒保存得更久。”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觉得母亲懂得真多。
装完坛后,母亲把坛子封好,放在角落里。看着那几个装满玉米粒的坛子,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这些玉米粒不仅是我们一家人辛勤劳动的成果,更是我们温暖幸福的象征。
随着时间慢慢的推移,我渐渐长大,离开了家乡,去了城市里读书、工作。城市的生活繁华而忙碌,我很少有机会再回到家乡,重温那段手搓玉米的时光。但是,每当我看到市场上卖的玉米,或者吃到玉米粥的时候,童年的记忆,就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那些在院坝里手搓玉米、晾晒玉米粒、装坛的场景,就像一部电影,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回放。
如今,父母已经年迈,他们依然守着那片土地,每年秋天依然会种玉米、搓玉米。而我,也会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回到家乡,陪父母一起搓玉米。每次回到家乡,我都会发现院子里的一切都变了,但是那份温暖和亲情却始终没有改变。
手搓玉米的时光,是我童年最珍贵的回忆。它让我懂得了劳动的意义(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也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常常会怀念那段慢时光;怀念那片充满阳光和欢笑的院坝;怀念那一颗颗金黄的玉米粒。因为,那是我成长的足迹,是我心中永远的家园。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带着这份美好的回忆,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努力创造属于我自己的幸福生活。同时,我也会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刻,让这份温暖和亲情永远延续下去。因为:家,是我永远的港湾,然而,手搓玉米的时光,将会永远铭刻在我心中,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