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未等崇祯皇帝的批复送到登州,洪承畴已经夺回了威海、长山岛二处。
原来,皇太极料定明军会倾全力进攻登州的刘成宗,胶东半岛上其他地区的守备必然空虚,因此命令续顺公沈志祥率领汉兵一千五百,并谭泰率满洲兵五百、朝鲜兵三百,渡海直奔威海卫而来,另派王麻子携带密信和凭证回登州复命。
由于刘成宗在自己给皇太极的信中夸大了自身实力,因此皇太极认为刘成宗应该能坚持很久,足以撑到自己的“围魏救赵”之计实施。
然而清军在威海卫上岸后没多久,便从抓获的俘虏口中得知登州已经被明军夺回,叛军首领刘成宗授首的消息,意识到自己的任务已经不存在了,便打算撤退;而在斥候报告有大队明军骑兵正在往威海赶来的消息后,更是坚定了谭泰、沈志祥等人撤退的念头:毕竟他们是渡海而来,没有携带多少马匹,在人数不多的情况下,靠步兵和明军骑兵正面对抗显然是自杀行为。
于是谭泰果断下令,将占领区内的所有人口和财物全部带走装船。
但很快便有人来报:
“额真,咱们的船本来就小,现在有多了这么多俘虏和财物,只怕是装不下啊。”
谭泰听了,冷笑一声:“这有什么好问的,装不下就扔进海里呗。”
谭泰的命令被迅速执行。被掳的百姓和财物被粗暴地塞上船只,当船只明显超载时,清军便毫不犹豫地将多余的人——大多是老弱妇孺——直接推入冰冷的海水中。一时间,威海卫码头附近的海面哭喊声不绝于耳。
完成洗劫后,清军舰队匆忙扬帆北遁。
当金国凤率领楼烦骑兵赶到威海时,看到的只是一座被洗劫一空、满目疮痍的城池和海滩上零星漂浮的尸首。清军主力早已不见踪影,只有十余名负责最后放火破坏、因船只满载而未能及时登船的朝鲜兵和汉军旗士兵成了俘虏,旋即被明军处决。金国凤一面安抚残存百姓,一面飞马向洪承畴报告情况。
几乎与此同时,集结完毕的明军登莱水师在洪承畴的严令下,对长山岛发起了总攻。岛上叛军本就人心惶惶,见明军战船蔽海而来,斗志顷刻瓦解。未经激烈战斗,明军便顺利登陆并控制了全岛。
困守孤岛的赵奎,得知明军登岛、大势已去,绝望和愤怒达到了顶点。他将这种情绪发泄到了张诚的身上——在他看来,这一切都是由于张诚的诈降,若不是那场骗局消耗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或许他们早已寻机远遁。盛怒之下,他冲入关押张诚的营房。
“奸贼!误我大事,今日便用你的头颅祭奠死去的弟兄!”赵奎怒吼着,不顾张诚的劝降,手起刀落,将其斩杀。
随后,赵奎望着四面合围的明军,心知再无生路,他不愿受辱于明廷,亦无颜再见北方那从未谋面的“主子”,遂横刀自刎,了结了自己。
赵奎的堂弟赵雄以及刚刚从辽东返回、还未来得及弄清状况的王麻子,则在一片混乱中被明军俘获。
洪承畴接到收复威海和攻克长山岛的捷报后,下令将赵雄、王麻子等叛军头目押至登州。为彰显朝廷威严、安抚地方,也为祭奠在叛乱中死难的军民,洪承畴下令在闹市将赵雄、王麻子等人公开处斩,围观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同时,他也下令妥善安葬了张诚的尸身。
对于金国凤关于威海事宜的报告,洪承畴也无可奈何,只得一面下令抚恤百姓,一面给朝廷编造了一则更夸张的战报,声称在威海取得“大捷”,击沉清军战船二十余艘,清军死者数千人,皆沉入大海,葬身鱼腹云云。
毕竟,他不久前给朝廷的奏报里明确说了,清军来了多达二万人,现在不把战绩编得华丽一点,怎么行?
“一个谎言……总是需要更多谎言来维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