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象升微笑颌首,说道:“都安置好了?可有何不适,有何需要?”
周正华代两人答道:“一切都好。只是不知何时开课,又要学习何内容?”
卢象升笑了笑,说道:“何时正式开课,尚不得知。但主要课程将是火器运用,包括火铳和火炮。”
“教材尚在编制,你们可先看《纪效新书》和《武备志》中火器应用的部分内容。”
关于军事教材的编写,朱由校有自己的想法,但也不是全部推倒重来。
戚大帅的车营战术,再加上长矛火枪阵,便是主要的内容。
但火炮是战争之神,朱由校更要大力发展。
火炮数量要增加,工艺成熟但稍嫌落后的佛朗机炮也能发挥作用,更要大量培养专业的炮兵。
有火炮助阵,即便是长矛弩弓阵,再加上坚固盔甲,也能与鞑虏抗衡。
当然,前提是粮饷充足,士气高昂。
“学生谨记。”三人躬身受教。
说起来,考武举也有笔试,对于兵书战策,也是要学习掌握的。
这也是朱由校看重的原因,像炮兵等专业兵种,有文化会术算,才能尽快理解并掌握。
古代读书识字率很低,对军人的歧视鄙夷,使军队中识文断字的人才数量更少。
而世职武官的文化程度,则普遍较低,不如武举和武进士。
朱由校最终的目的,便是将来明军中的军官将领,皆由武学而出。
不管是武举武进士的培养,还是现在武将的抽调进修。
从中低级军官,到副将总兵等高级将领。
都将在武学过一遍,优胜劣汰,重新分配。
为此,朱由校会大力抬举武学出身的军官。
有能力者,信任重用,并给他们打上天子门生的标签。
卢象升刚要转身离去,却见一个熟悉的宫人匆匆而,赶忙迎了上去。
皇帝的意旨传达,现在走的是便是这种方式,沟通和执行快速而有效。
卢象升将宫人请到办公室,恭敬地接过宫人带来的书信。
“陛下交代,可由学员自由讨论,以完善新战阵新战法。同时,选址扩建要加紧进行,可调京师士兵参与。”
宫人尖着嗓子,笑呵呵地说道:“卢司业,万岁爷对您的信重,可真是没说的。差不多天天有旨意啊!”
卢象升微微躬身道:“赵公公谬赞了。下官愚钝,陛下不得不时时劳神提点。”
“赵公公,一路劳顿,坐下喝杯茶再走?”
赵公公摆着手,说道:“可不敢耽搁,陛下还等着杂家回奏呢!”
说完,赵公公转身出门而去。
卢象升送走赵公公,回到办公室,拆开蜡封的书信,展开阅看。
“边学边编边练,以重整京营为契机,编练新军,战术打法与精神面貌,皆要焕然一新。”
“新炮铸造尚需时日,旧炮亦要使用。培训炮兵军官,便从此开始。”
“新军作战兵种只有五种,长矛兵、火铳手、炮兵、骑兵、辎重兵;除炮兵外,长矛、火铳全军皆需掌握,在战斗中可相互替补。”
皇帝的交代很详细,不仅有文字,还有步兵战阵的图示。
对于西班牙方阵,还有莫里斯横队,还有其它乱七八糟的步兵战阵。
朱由校的印象并不深,不能准确地描述出原貌。
但这并不重要,朱由校也没准备照搬照抄。
只要领会其精髓,并根据所要面对的敌人进行调整,就能创造出新的步兵阵法。
比如朱由校画出的步兵战阵,就是按他的想像和预演的山寨版。
既有西班牙方阵的影子,又像莫里斯横队。
毕竟,西夷的步兵战阵,最大的威胁是重甲骑兵。
而北虏和鞑虏,所骑乘的都是蒙古马。
因为不属于重型马种,远不如西方的马匹高大。
就算是具装,防护也有限,更没有西夷重甲骑兵的冲击力。
所以,不管是北虏,还是鞑虏,都极少用骑兵冲阵,多是在阵前纵横掠射。
鞑虏的致胜战法,并不是骑射。
而是楯车掩护,重甲步兵抵近后的近战肉搏。
“陛下对鞑虏的了解甚深,甚为全面详细啊!”
卢象升阅读着书信,生出颇多感慨和钦佩。
皇帝不仅有理论,还有实战战例的分析和阐述。
主要依据是浑河大战,也号称辽左用兵以来的第一血战。
此役,精于火器的浙兵与悍勇的白杆兵,虽以寡敌众,却创造了杀伤相当的战绩。
卢象升也研究过此役,得出的结论与皇帝大致相同,却又有不小的差距。
这看起来奇怪,深究起来又不奇怪。
浑河之战的经过,很多消息是溃兵传回来的,众说纷纭,很有偏差。
这也很正常,很多谣传在当时很盛,大家都信以为真。
直到很长时间后,才可能真相大白。
朱由校便是如此,能看到当时人们通过道听途说所获得信息的真正内幕。
比如导致明军战败的原因,有沈阳官兵背叛说,还有炮击说,都不是真实的。
而明军能够给予鞑虏以重大杀伤,原因则很简单。
参战部队“皆系精锐兵,骁勇善战”。
且阵型甚坚,经骑兵冲击毫不动摇,其护具更是“刀砍箭射不透”。
而土司的白杆兵,作战悍勇,与鞑虏近战肉搏而不怯。
“义气用事,轻敌冒进,粮弹不充;既孤立无援,且各军亦有矛盾,亦各行其是,不能齐心协力……”
“缺乏火炮,鸟铳亦无法有效击伤重甲鞑虏,火铳手与弓弩手无近战肉搏之武器,亦无此能力……”
卢象升认真地读着,思索着,一边将其记录在另外的纸上。
皇帝的御笔亲书,轻易不能示之于人,卢象升都妥善保管,不敢损坏,更不敢丢失。
而浑河之战,将成为皇帝交给武学学员的第一个分析研究战例。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不管是战胜,还是失败,以后都会详细如实地记录,并在武学进行研究分析。
这种战后复盘所得出的经验和教训,也将印成册子,向各军镇发放传播。
哪怕是再完美的胜利,肯定也有瑕疵,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卢象升终于记录完毕,结合他自己所知道的浑河之战的资料,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如果是卢某指挥,在当时的情况下,当如何排兵布阵,如何作战?”
卢象升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问题,陷入了长久的思索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