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睿啊,今天怎么突然要了这么多菜?”
老居民楼下,张丹看着姜睿将一个个保温桶抬上后车厢,感到有些困惑。
平日里这个表弟给自己下的单,分量都是不超过十人份。
怎么今天突然要了上百人份的四菜一汤?
“丹姐,我朋友工厂的食堂停电了,那边好多人都等着吃饭。”
姜睿说着递给张丹一叠钞票,让张丹眼中的茫然少了许多。
驱车回到自己的城郊宅院,姜睿将车开进车库,放下厚重的卷帘门,又换上防暴服,开启时空门,SUV平稳地驶入那片荡漾的涟漪……
汉末时空,长安,未央宫
今日散朝后,天子郑重的宣布“太官供膳”,膳食都姜先生提供的。
嗯,四菜一汤,还有点心和水果。
太官供膳,也就是工作餐。
类似唐朝的廊下食。
一般是三公九卿等顶级官员,可以享用精心准备的热食,包括粟米饭、猪牛羊肉和时蔬等,
如今的三辅刚刚摆脱饥荒,百官的一切用度都要节俭,自然是无力提供“太官供膳”。
听到姜先生赐下膳食,有资格用膳的群臣(仅限于上次吃寿喜烧的人)自然是无比欢喜。
不同于唐代官员只能在廊檐底下吃饭。
汉代的“太官供膳”,对于用膳地点还没有那么多讲究。
尚书台内,刚刚散朝的杨彪、张喜、赵温和朱儁等老臣看到宫女送上的膳食,老脸都露出喜色。
虽然靠着姜先生传授的秘法,长安庖厨的烹饪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包子,馒头,烧饼,扁食,面条等已经大规模出现了。
不过许多品尝过寿喜烧的人,还是对姜先生赐下的膳食念念不忘。
虽然只有四菜一汤,但只看一眼,还是让人食欲大增。
群臣也纷纷动箸,一时间,尚书台内只剩下碗筷轻碰和压抑不住的惊叹低语!
“此肉酸甜酥脆,竟有如此风味?”
“这豆腐竟如此滑嫩入味!”
“此果火红带黑籽,形如蛟龙吐珠,滋味清甜!”
群臣大多神色满足,低声交谈着,话题自然离不开这顿“太官供膳”。
杨彪抚须对朱儁低语:“姜先生所赐仙膳,滋味固然新奇绝妙,然较之上次未央宫‘濯’食之丰盛繁复、汤羹之醇厚,似稍逊一筹?”
朱儁深以为然地点点头:“太尉所言极是,那‘濯’食之鲜甜滑嫩,犹在唇齿之间。”
“然也,”邓泉点点头,小心地咬了一口泡芙,被里面的奶油糊了满嘴,“上回可是雪花牛肉、深海虾膏(虾滑)…此餐虽新奇可口,终究是…简餐。”
“简餐?”
刚刚尝了一口鱼香肉丝的刘琦差点噎住了。
那复合的酸甜微辣让他浑身一震!
结果你告诉我这是“简餐”?
蔡瑁,张卫,刘瑁,阎圃也瞪大了眼睛。
连正在拼命干饭的成公英和庞德也傻眼了。
晶莹的米饭和从未见过的菜肴如鱼香肉丝,肉沫豆腐,香菇青菜,韭菜银芽和番茄鸡蛋汤,还有那些说不出名的鲜果和点心,这些在他们看来已是天上美味的食物,竟还只是“简餐”?
那传说中的未央宫盛宴该是何等气象?!
“天子莫非,有什么图谋?”
张卫吃着一块桃酥,酥脆掉渣的口感和甘之如饴的滋味,让他味同嚼蜡。
前日天子召见,要他今日登坛作法,现场展示五斗米道祈福禳灾之法。
他本来还有些小兴奋。
莫非小天子也迷信鬼神之说?
要是搞好了,被小天子青睐,以后五斗米道就有了皇帝的背书。
不但可以和位高权重的三公九卿搭上关系,甚至还有更广阔的传教空间。
我们张家的地位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拔高。
但是在目睹了姜先生赐下寒冰后,还有这仙馐后,张卫就发现事情超出自己的预料了。
这个姜先生似乎不是什么装神弄鬼的家伙。
倒像是真神仙…
饭毕,按照姜睿事先的“剧本”,刘协宣布移驾渭水河畔,并点名让张鲁派来的使团,现场展示五斗米道祈福禳灾之法。
消息传开,整个长安城都轰动了!
黑压压的人群如同潮水般涌向渭水河岸。
羽林郎勉力维持着秩序,但挡不住百姓和轮休的部分军士的热情。
一座临时搭建的法坛坛矗立在河滩之上。
祭坛中央,熊熊燃烧着一盆篝火。
张卫脱去了官服,披散着头发,赤着双足,脸上用炭灰涂抹着怪异的纹路(涂炭斋法,以示忏悔请罪),身穿一件略显粗糙的淡紫色“鹤氅”(早期道士常服,类似披风),一手持着柄青铜长剑,一手摇晃着一个古朴的铜铃,正围着火盆疯狂地踏罡步斗,跳跃旋转!
“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三官大帝…消灾解厄…泰山府君收摄亡魂…不得干生人…生死异路…不得相注仵…”
他口中念念有词,是晦涩难懂的祷文和谶语,混杂着对泰山府君(主管冥界)的恳求、对三官(天、地、水)的告解,核心思想无非是“消除怨气,魂归泰山,莫成厉鬼祸害人间”。
这正是东汉道教最朴素的生死观与驱邪逻辑,带着浓厚的巫鬼色彩和原始的恐惧。
几名同样装束的五斗米道弟子侍立两旁,有的手持符箓,有的敲打着简单的皮鼓,配合着张卫的舞步,进行着“涂炭斋法”。
一名弟子被象征性地“缚”住双手(绳索很松),脸上涂抹着炭灰,跪在坛前,代表着为信众“谢罪”。
张卫围绕着他舞剑作法,口中呼喝着驱邪禳灾的咒语。
这是一种通过自我涂污(象征罪孽)和束缚来向神灵忏悔、祈求赦罪的古老仪式。
整个过程原始、粗粝,带着浓重的巫师色彩,目的在安抚亡魂、消除怨气,防止其化为厉鬼干扰生人——这正是汉末道教的核心关切之一。
下方是人山人海!
刘协携伏后、宋贵人端坐于临时搭建的凉棚御座之上。
太尉杨彪以下百官依序列坐。
荆州刘琦、蔡瑁,益州刘瑁、张松、黄权,凉州的成公英,庞德等诸侯使节被安排在显要位置。
外围则是被羽林郎勉强隔开的长安百姓和军士。
讨逆将军杨奉,这位前白波军渠帅,此刻也挤在人群中,眼神复杂地看着那座临时搭建的土木法坛——那上面进行的仪式,与他昔日熟悉的太平道跳大神,蛊惑人心,是何其相似。
围观的人群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百姓们带着敬畏和好奇,士卒们则多是看热闹的神情。
“跟当年大贤良师做法差不多…”
“这鼓点没咱们当年带劲!”
“涂脸那小子,跳的太难看了!”
杨奉麾下一些本是白波军出身的将士看得津津有味,不时低声交流,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追忆和…轻蔑?
太平道当年可是席卷八州,声势远非偏安汉中的五斗米道可比。
而杨彪、张喜、赵温等朝廷重臣,人人面色肃穆,眼神却带着审视与不易察觉的疏离。
大司农朱儁眉头紧锁,他曾经镇压过黄巾之乱,对这种怪力乱神显然不以为然,也不明白天子是何用意。
不远处一个无人注意的小坡上,姜睿面无表情的放下望远镜,直打哈欠,强忍着没翻白眼。
整个仪式充满了野性与虔诚,却与姜睿眼中的“道教”相去甚远,更像一场大型的、带有集体心理宣泄性质的原始宗教表演。
“啧,新手村水平。”
这个时代的五斗米道,也就是后世天师道的前身,做法仪式充满了巫祝色彩(涂炭斋法、三官手书),教义尚处于融汇黄老、谶纬、民间巫术的草创阶段。
其核心目的,更多是解决死后魂魄归宿问题,安抚生者对死亡的恐惧,与后世追求长生、羽化登仙的道教主流相去甚远。
“具有里程碑意义…但也就这样了。”
姜睿又翻阅刘协送来的“道书”,内心毫无波澜。
据说是张卫献上的张鲁亲自誊写的《老子想尔注》和相传张道陵所著的二十四篇道书。
思想内核是“道”即“一”,“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强调“道诫”、“守一”、“长生”……
算是早期道教理论奠基之作,有开创性。
但仪式简陋,服饰混乱,跟和尚差不多,教义也不成体系,实操更是原始迷信大杂烩,跟后世那套成熟完备的道教体系比,简直就是山顶洞人级别。
是时候给这些汉末时空的土著,来一点小小的玄门震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