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激涌年代 第75章 大撞车!谁的通天路

作者:海盐加冰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6 08:52:18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听说你最近收到一篇好稿子?”

“确实是一篇好稿子,但我把握不准,特来找您请示。”

潘茹说着,把《活着》的稿件放到主编桌上。

“那我得好生看看。”

韩树白放下手中的钢笔,又带上老花镜,拿起稿件看了起来。

先看标题,《活着》...

暂时看不出个所以然,韩树白没有作声,继续往下读。

“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

我听到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他唱起了旧日的歌谣,先是口依呀啦呀唱出长长的引子,接着出现两句歌词——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

一开始,韩树白是刻意放缓了阅读速度,但读着读着就沉浸其中。

《活着》的前三万字,主要聚焦在富贵的早年人生。

出身地主家庭的福贵,年轻时嗜赌成性、挥霍无度,对妻子家珍和一双儿女漠不关心。他在龙二的诱骗下,把祖辈留下的家产全部输光,导致父亲气急攻心离世,全家从豪宅搬进茅草屋。

家道中落后,福贵被迫放下身段耕地谋生,开始体会生活的艰辛。期间,母亲患病,他进城买药时不幸被抓壮丁...

韩树白一直看到小说中富贵被抓壮丁的情节,读兴正浓时,稿件上的文字戛然而止。

要不是顾及到潘茹还在一旁候着,韩树白估计都会当场破骂这作者不当人子。

潘茹一直关注着韩树白的表情,但没出声。

韩主编是目前社里能拍板决定事务的仅有的几人之一,也是潘茹在社里接触最多的决策者。

虽然她和几位老编辑看过后都觉得这稿子难得,但要是不合韩主编的胃口,版税一事怕是要泡汤了。

韩树白抬头,看了眼潘茹,明知故问:“这就没了?胡说就投了这么点内容过来?”

韩树白显然之前看过《一地鸡毛》,看到这篇稿子的投稿笔名,就知道同一人写的。

“是的,胡说老师就只投寄了现有的内容,这应该是个长篇。”

潘茹在主编的语气中听出几分想要阅读后文的迫切感,这让她意识到,这稿子在主编这里应该算过关了。

“哦,既然是长篇,大概多少篇幅?”韩树白问。

“昨天我刚和作家联系过,他说《活着》全篇大概12万字。”

“单从目前的内容来看,应该是一部难得的佳作。但你特意拿着稿子来找我,是作家那边有什么特殊要求?”

韩树白经验丰富,一下子就点出潘茹拿不准的地方。

“作家想拿这篇稿子,和咱们社里谈版税。”潘茹答。

“哦,版税?”

潘茹观察着主编的表情,但没瞧出来意外之色,或者其他明显的表情。

韩主编似乎对版税这点早有预料,继续道:

“《收获》那边起了个头,目前看下来,算是个好头啊。可以想见,接下来会有更多的作家会提出和社里谈版税。”

潘茹也知道版税这事,单纯从社里的角度看,不一定是个好事。

但从作家的角度,尤其是对自己作品有信心的作家或者受市场认可的作家来说,绝对是好事。

也只有这样的作家和好作品,才能在版税上面实现出版社和作家的双赢。

但潘茹在主编面前也不敢妄自评议版税一事,她寂静无声,等待着主编的下一句话。

韩树白将稿件缓缓合拢,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标题,“活着”这两字。

再看时,他已经懂了作家为什么要拿这两个字当标题。

他沉吟良久后,说出自己对这篇作品的看法:

“从之前的《一地鸡毛》就能看出,胡说这个作家,非常擅长生活细节的观察和人物形象的描写。这种功底,在这篇新作中更为突出。这应该是一个关于斗争和生存,苦难与坚守的故事,所以作家才把标题取为‘活着’。

单从开头这三万字,既展现了福贵从纨绔子弟到落魄农民的转变,也铺垫了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无常,为后续更多苦难与坚守的情节埋下伏笔。我对于这篇作品后续的情节发展已经有了很高的期待。

如果作家在后续内容中能够维持住现有的水准,可以想见,这将会是一部史诗级的巨著。”

说到这,韩树白看了眼潘茹,唏嘘道:

“如果说《一地鸡毛》已经让作家胡说博出了声名,那么这篇新作,将会是他真正奠定地位的作品。一经发表,大概率会引发轰动。”

奠定地位,自然是指在国内文坛真正占据一席之地,并且成为有着巨大影响力的顶尖作家。

潘茹非常振奋,如果她成为《活着》这篇作品的经手编辑,那么《活着》这部史诗级著作也将同她产生联结。

不仅作家本人将会凭此截获滔天的声名,她的名字也能借此在业内传响,成为一名有头脸的文学编辑。

就是有一点,昨天她和作家胡说通电话,给她的感觉就是这名作家更看重稿酬标准,一旦《人民文学》无法开出令他满意的价码,那这个作品估计还是会流到其他文刊。

潘茹心里犯着嘀咕,就听到主编继续说道:

“在可能的情况下,还是尽量争取这部作品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不过这样的好稿子,没理由《收获》那边会坐视不理。”

“其实我感觉胡说可能不止投了《人民文学》一家,可能也给《收获》投稿了。”

说到这,潘茹鼓起勇气,继续道:

“主编,我和作家胡说沟通下来,能感受到他坚定要走版税,您看,咱们社里,能为这部作品开个口子吗?”

韩树白闻弦音知雅意。

《收获》目前是国内几家文学顶刊中唯一愿意给作家走印数版税的,但韩树白作为《人民文学》主编,自然知道更多内幕。

《收获》愿意给《妻妾成群》这部作品走印数版税是附条件的,单行本得达到30万册才能触发印数版税,这里面除了《妻妾成群》作品本身的质量过硬外,也离不开苏同与《收获》的长期良好合作关系。

“走印数版税也不是完全不行,但要在《人民文学》开这个先例,作品质量必须能够堵住悠悠众口,让人无可指摘。保险起见,还是得先拿到《活着》后续内容,再进行综合评估比较妥当。”

韩树白说得比较保守,但潘茹得到主编这个意思就够了,只要后续路子能走得通,她就敢去拼一拼,争取拿下《活着》。

“主编,我申请后天到豫省义阳出差,去见见作家胡说,当面接触下。”

“可以,去走手续吧。”

潘茹从主编办公室出来后,转而去申请了出差。

严诗凝在中午时接到了潘茹的电话。

“喂,我找胡说老师。”

“是潘编辑啊,要找胡说的话,麻烦您傍晚五六点再拨过来。”

电话那头的潘茹知道这次接电话的人还是上次那位严老师,是作家胡说的朋友,遂道:

“严老师,麻烦您转告下胡说老师,就说《人民文学》杂志社派我前往义阳和他当面沟通《活着》的出版事宜。”

严诗凝一听,暗忖,看来《人民文学》很看重这篇稿子,还专程派编辑过来。

不过一想到《活着》的内容质量,她也就明白了,于是答道:

“好的,您放心,我会转告她的。等你到了义阳陆军学院驻地后,可以联系这个号码,我们会安排人接待。”

“谢谢,到时联系。”

潘茹此前从来稿地址已经注意到义阳陆军学院,便猜测胡说的现实身份可能是军校的教职工,或是京华、申旦和金大这三所学校派驻到义阳的老师。

因为今年外甥女许纾考入京华大学,她也听说了顶尖三校联合军训一事,既然要去义阳,她准备顺道带点东西去看望许纾。

******

严诗凝让刘霄去找李牧,告诉他《人民文学》要派编辑过来。

李牧对此已有预料,毕竟他对于《活着》可是很有信心的。

但令他奇怪的是,《收获》怎么到现在还没消息。

按理说,有程阳新在,《收获》那边会更好沟通才是。

难道程阳新还没有收到自己寄出的稿子?但应该不会啊。

事实上,程阳新早就收到了李牧的稿件,而且《活着》前几万字的稿件他之前在苏同家中也已经看过。

既然李牧给《收获》投稿,说明其已经写完了《活着》全篇。

程阳新知道李牧的想法是要谈版税,直接拉了楚主编一起筹谋,并且把《活着》的稿子递到了巴老先生的案头上。

有苏同的《妻妾成群》做先例,目前《收获》决策层也看到了,对好作品采取版税方式可以实现作家与出版社的双赢,社里反对的声音已经小了很多。

但要这么快推出第二本走版税的作品,在《收获》内部,还是有人担心是否太操之过急?

因此,在巴老先生没有发话之前,程阳新没有敢贸然联系李牧。

所幸,巴老先生看了《活着》的投稿内容后,给出很高评价,并且心心念念惦记着后续故事,嘱托楚主编和程阳新尽可能拿下。

程阳新如同得了金牌令箭一般,心里有底气了,才敢联系李牧。

程阳新打电话到义阳,同样是严诗凝接的。

程阳新和严诗凝是旧识了。

严诗凝曾在《收获》发表过几篇外国译著文章,虽然不是程阳新直接经手的,但程阳新是申旦文学院的校友,严诗凝又在申旦文学院任教,双方自然是接触过的。

“老程,李牧这会儿不在,还在军训,你看要么中午时我让他给你回电?”

严诗凝知道程阳新是《一地鸡毛》的经手编辑,对于李牧的个人情况早已了解,加上两人又认识,所以她和程阳新沟通起来更随意些。

“不用麻烦,反正他人在军校也跑不了,我们干脆直接去。我和楚主编今天下午出发,明天就能到义阳。你和李牧说一下就行。”

程阳新知道只要到了义阳,就能见到李牧。为了抢时间,他准备当天下午就出发。

严诗凝见程阳新这么说,便知道《收获》这回应该是对《活着》志在必得了。

但李牧要谈版税这点,不知道《收获》是否有准备?

思及此,她提醒道:“李牧对《活着》这篇稿子,期望不小,应该是想走印数版税。这点,你心里是否有底?”

“这个我知道,社里这回也有这个意向,不过还得再谈。”

严诗凝听此,也就不再多说,答应会转告李牧。

结束通话后,严诗凝照例让助手刘霄去给李牧报信。

等到刘霄走后,严诗凝才想起来,《人民文学》的潘编辑也说明天回到义阳,那程阳新两人代表《收获》过来,也说明天会到,岂不是两边要撞车?

严诗凝一时间也觉得这事儿有点难办,最好还是能将双方错开。

但转念一想,她去操这个心干嘛?

既然当初李牧就是一稿多投,这种情况自然应该预料到才是。

等两边人到了,再看李牧怎么说吧。

至少两边人马在军校大门口直接撞见的概率还是很小的,只要两边不是同一个时间点到,那就有操作空间。

中午午休时,李牧听了刘霄的传话,也想到明天两边人马可能会撞车。

但他觉得既然老天爷就是这么赶巧,也就无所谓了,反正程阳新早就知道他会一稿多投。

他也没想着一次就能顺利谈下来版税。这种情形下,引入多个谈判方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

在李牧思考的同时,潘茹也登上了从京城前往义阳的火车。

当火车奔驰在辽阔的华北平原时,潘茹把头挨着玻璃,放眼望着车窗外一望无际的原野,思绪也在放飞着。

在文学行业,编辑慧眼识珠挖掘出好的作品,帮助作家一飞冲天的事情并不鲜见。

如今,潘茹确实挖到了《活着》这样的旷世著作。

但稍显遗憾的是,写《活着》的作家胡说不能算文坛新人,已有前作成名。

这也意味着,胡说在发表作品时,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也更不好忽悠。

可以料想,《活着》这样的作品,既然胡说想要谈版权,那么绝对不只投稿给《人民文学》。

所以潘茹一方面畅想着要是自己能够帮《人民文学》拿下《活着》,将来这部作品在文坛引起巨大轰动时,不光是作家本人踏上了通天路,她作为编辑也可以扬眉吐气。

甚至于在今后,在社内的同事,在业内的同行,谁能不高看自己一眼。

更难得的是,从《一地鸡毛》到《活着》,中间间隔的时间很短,可以想见,胡说绝对是一位高产的作家,有着旺盛的创作欲。

如果能和胡说搞好关系,今后这位作家再产出几部名篇,由她经手编辑的话,那她势必将会成为业内和社会上闻名的大编辑...

潘茹在《人民文学》工作了这些年,也想出头,也想上进,这就需要经手编辑多部大作来傍身。

而这部《活着》,估计是她近几年能遇到的,最大最好的机会了。

但在激动振奋的同时,潘茹也料想到此行不一定能拿下胜利果实。

虽然韩主编口头上愿意在版税上尝试开口子,但她不知道竞争对手为了争夺《活着》还会亮出怎样的底牌...

而且她是第一次与作家胡说接触,不知道《活着》后续内容是否同样出彩...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