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076节

作者:十月廿二 分类:女生 更新时间:2025-11-07 19:54:15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放在21世纪的眼光看,这个型号即便经过改进,也早已落后时代。

不说射程精度等纸面性能,单就这庞大的后勤车队和以小时计数的发射前准备时间,就足够高水平对抗中的假想敌把阵地摧毁数次。

实际上,这支部队之所以能被原样保留至今,除了更新型的东风21数量不足以外,更多还是出于外部因素考虑——

二十多年以来,华夏一直在为当年出口到沙乌地的三十多枚同型号产品提供技术和保障支持。

所以国内必须对应保留一个有能力操作东风3的单位。

结果,就这么便宜了常浩南。

对于他来说,只要能打出足够的弹道高度,导弹本身先进与否反而并不重要。

而810旅的这些老东风属于首长见了都摇头的尴尬装备,从中抽出一发进行试射不会对实际战备水平造成任何负面影响。

此外在其它国家看来,华夏试射一发东风3的唯一理由似乎也只有进行抽检,以免这些老家伙年久失效,敏感程度相对较低。

所以,打上去的测试申请一路绿灯,常浩南也就这么获得了平生第一次进入导弹基地的机会……

此时他正在距离发射车数百米外的指挥所内,和同行的几名技术人员一起,进行发射前的最后一次任务情况检查。

旅长魏士军一边摘掉防毒面具一边推门而入,啪地一声立正,接着向常浩南等人敬了个礼。

说实话,对于这次任务,他本人心里也有些没底。

通过增加射高来减小射程,属于远程和洲际导弹的常用试射方式。

毕竟华夏没有海外领土,本身国土跨度也比较有限,要打几千上万公里的全射程测试就只有往太平洋发射,动静实在太大。

但东风3a的最大射程也才不到4000公里,直接从51基地打到罗布泊就行,所以根本就没有打最高弹道的必要。

就连这次任务的发射参数,都是之前专门确定下来的。

而且东风3作为单级导弹,过去的载荷本身就是整流罩,这次为了配合测试,还额外进行了一次小幅度改造,让导弹有了单独释放双锥体弹头的能力。

总之,这枚岁数几乎和他一样大的导弹,却处处透露了出让人看不懂的细节……

但无论如何,相比于大部分整个职业生涯都没有机会真正按下发射按钮的同行来说,他已经算是相当幸运了。把脑子里的胡思乱想收到一边,魏建军深吸一口气:

“报告常院士,导弹已经完成发射前所有准备,计划采用高弹道模式,弹道顶点1450km,预计再入大气层时的最大速度为6.5马赫,预计落点为渤海区域,具体坐标……”

“……”

这些内容其实都写在常浩南手中的任务简报上面,但为了万无一失,仍然需要指挥员和他进行核对。

“准备发射!”

常浩南沉声下令道。

“是!”

魏士军再次敬了个礼,然后转过身去,开始向前线阵位下达人员撤离的命令。

通过望远镜,常浩南能够清晰地看到,用于起竖的支撑架缓缓放下,导弹也随之进入了发射前的最后阶段。

“听我口令,倒计时……”

原本热火朝天的阵地已经完全归于沉寂,只有承载着魏建军指挥口令的电波,回荡在东北的群山叠嶂之间。

“3……2……1……”

“发射!”

随着发射车中的导弹营长按下发射按钮,弹体内部的硝酸和偏二甲肼沿涡轮泵翻腾着进入燃烧室,共价键在相互接触后的千分之一秒内完成断裂重组,爆发出惊人的巨大能量,将高温反应产物送入引擎喷口……

“轰——”

下一个瞬间,仿佛沉寂的生命突然苏醒一般,耀眼的红色火光从发射车尾部点亮,在几乎掩盖住整个阵地的白色和淡棕色烟雾和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推动着导弹开始缓缓爬升。

最古老的弹体托举着最先进的载荷,将足以改变游戏规则的威慑力送入太空。

即便是此前已经亲眼看过火箭发射的常浩南,也难免被这壮观的景象所震撼。

“高超音速时代的序幕,开始了……”

刑牧春来了一句有些文艺的感叹。

而另外一些人的反应则简单粗暴得多:

“我*,真是壮观……”

“……”

很快,火光消失,尘埃散去。

发射阵地重新归于平静,而导弹也从众人的视线当中消失。

只有旁边的几台电脑屏幕上,还显示着雷达和弹载传感器发回的信号。

100km……200km……300km……

尽管属于魏士军的任务已经结束,但或许是受到现场气氛的影响,他完全顾不上跟部下庆祝,而是大气不敢出地和常浩南等人一起盯着眼前不断跃动的曲线和数字。

很快,导弹抵达了1750km的弹道最高点。

“报告,头体分离!”

雷达屏幕上的信号先是一分为二,接着很快只留下相对较小的那个位于屏幕中央。

指挥所里响起了稀稀拉拉的掌声,但大多数人仍然屏息凝神,等待着即将到来的最关键时刻……

中程导弹的全射程时间并不漫长。

仅仅几分钟后,弹头便重新回到了约150km的再入大气层高度。

屏幕上显示的速度,停留在了2160m/s的位置上。

指挥所里面的空气都几乎凝固起来。

没有人知道弹头表面正在发生什么,只能看到一条不断下坠的曲线在坐标系当中生成。

直到度秒如年的差不多半分钟之后……

一句简短的汇报划破了宛如实质的空气:

“报告,导引头开机!”

第1185章 有什么东西飞过去了

当天的稍早些时候。

渤海之滨。

一部54k6战斗指挥舱里,来自泉城军区空军地导部队的卢志成上校正一边紧盯着眼前的圆形雷达屏幕,一边时不时瞄向旁边的电子时钟。

他所指挥的地空导弹团早在一周前就从大约二百公里外的原驻地机动到此,并部署了一个加强过团级指挥系统之后的防空营阵地。

一般来说,这应该是算是一次实战化演训的标准起手,后续应该会跟上一轮立足于“未知空域条件,复杂电磁环境”的对抗演习或者射击训练。

但这一次,部队在机动到位之后却就地转入待命状态,一连好几天都没有接到任何新的指示。

直到前一天傍晚,团指挥所才正式接到上级命令,要求他们作为防守方,模拟对抗一个“小型高速弹道目标”。

曾经在肃州参加过s300pmu2交付测试的卢团长知道,这种说法一般相当于一枚短程弹道导弹。

因此,他们从今天凌晨时分开始就进入了战备状态,时刻等待着来袭目标的出现。

这个时候,坐在相隔两个位置以外的团参谋长李吉祥突然转身汇报道:

“团长,接到军区空军通报,目标弹将预计在0847时附近发射!”

随着他的声音落下,指挥舱内众人的精神顿时为之一振,气氛也紧跟着变得严肃起来。

对于反导拦截这件事,各国总体上都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所以在大部分测试当中都会采取明棋方式。

即拦截方会事先获得目标来袭的大体时间和方向。

相当于小透不算透。

像美军在测试拦截洲际弹道导弹时,甚至会靶弹的全部弹道数据提前输入反导系统。

否则,很多对抗甚至根本无法进行。

卢志成深吸一口气,凑到安装在指挥台上的话筒旁边:

“全营一等!雷达开辐射,搜捕目标!”

防空阵地在表面上仍然一片安静,但各个战位上的人员却如同上紧了弦的发条一般,有条不紊地进入了战斗状态。

而卢志成则在稍微犹豫片刻之后,又紧跟着下达了第二通更具体的指令:

“将96l6e2雷达调整至l波段,分担火控雷达的照射压力,同时由64n6e雷达全面接管警戒任务……”

“……”

在去年进行的测试中,实弹射击环节就包括击落两个不同类型的短程弹道导弹。

因此,尽管刚刚换装一年多,但他已经了解到了一些拦截弹道目标的诀窍。

不过,即便如此,实际拦截效率仍然不慎乐观——

问题并不出在雷达,而是导弹。

针对空气动力学目标所设计的导弹往往更加注重动力射程而缺乏足够的初段加速度,即便雷达已经形成稳定跟踪,仍然有相当概率因为拦截弹来不及进行机动而错过来袭目标。

“团长,需不需要把拦截的火力通道数量增加一倍?”

正在指挥系统中规划拦截火力的李吉祥参谋长突然问道。

卢志成先是一愣,接着有些哭笑不得地摇了头:

“增加什么火力通道,今天根本没有实弹射击环节……”

“从通报的发射位置来看,靶弹大概率是一枚短程弹道导弹……根据我的经验,对于这种战役战术类弹道目标,在有战区系统指挥所统一管理的情况下,还是比较容易完成捕获和跟踪的。”

用于要地防空的s300p并没有像s300v一样在设计之初就规划反导功能,不过团一级的83m6指控中心还是专门优化了对于高空弹道目标的截获能力。

这意味着在不发射导弹的虚拟对抗环节,他们通常能够占到一些便宜。

不过,好不容易捞着一次对抗机会,偌大一个团指挥所也不能就这么干等着目标来袭。

因此,几秒钟后,卢团长重新看向自己的参谋长: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